香港政府新聞網 ENG | | | | |

都會生活

毛俊輝:資助「催化」經典製作

毛俊輝:資助「催化」經典製作

2012年01月11日

     在舞台上度過了數十寒暑,舞台劇導演毛俊輝至今不但仍然醉心舞台創作,更不斷追求理想、突破自己。他藉着民政事務局「藝術發展基金」的資助,與製作團隊把握到北京和深圳演出的機會,接觸不同的觀眾群,繼而反思和整理演出,提升製作的質素。
 
     毛俊輝認為,舞台劇要進一步發展,必先要有更多的經典作品;這話說來容易,但要能做到,實有賴各方面的資助帶來「催化」作用。他寄望業界繼續創作具質素的作品,迎接日後西九文娛藝術區落成的契機。
 
     毛俊輝,一個本港戲劇界無人不曉的名字。2008年從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一職退下,但追求藝術的熱誠不減,繼續全心全意地追尋夢想。他最新的作品《情話紫釵》,將粵劇經典《紫釵記》和西方舞台劇糅合起來,藉着故事主人翁的經歷,探討現今社會的愛情觀。
意念創新  風險倍增
 
    「戲曲故事當中的愛情觀,大多是很偉大和浪漫的,但這些價值觀現在彷彿消失了,究竟它們往哪兒跑了?」毛俊輝問。
 
     自小是中國戲曲迷的毛俊輝,認為舞台上的演出應打破中西界限,融合舞蹈、音樂、戲劇等元素。他花了一年時間蒐集背景資料、準備劇本、尋找合適演員和製作團隊,編成這齣「跨界」舞台劇,將中國戲曲元素融入其中。
 
     毛俊輝指出,粵劇有不少「大鑼大鼓」的演出,與舞台劇形成「一動一靜」的強烈對比,要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演出模式放在一起,既要做到轉折順暢,又不能顯得突兀,所下的心思和功夫絕對不少。
 
     創新意念的背後,要承受很大風險,最關鍵的是觀眾能否接受。最後他選擇在2010年的香港藝術節中,首演這個全新創作。「大部分觀察都期待在藝術節中,看到一些在藝術上比較講究和有份量的製作,在這個項目中演出一個新作品,既是挑戰,亦是很適合的平台。」
 
     7場演出,全部爆滿。後來更獲政府資助,與香港藝術節再度合作,將舞台搬到上海,作為香港參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重點節目﹔換來的同樣是觀眾熱烈的反應。
 
    「整個劇都以廣東話演出,但上海觀眾很受落。他們很少接觸粵曲,但不少年輕觀眾在演出過後,不單認同我們的演出,更愛上了廣東粵曲。」即使是上海的崑劇院院長亦讚不絕口。
 
     到內地演出的機會陸續而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亦邀請毛俊輝的團隊,到內地演出交流。這是難得的機會,但卻面對資金的難題,最終民政事務局轄下的「藝術發展基金」資助部分支出,《情話紫釵》成功到北京和深圳演出。
 
申請基金  資助交流
 
     藝術發展基金的「文化交流計劃」,旨在促進本港與其他地方的文化交流,推廣本港的文化藝術,同時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
 
     評審審批資助申請時,會考慮申請者或團體在藝術表現方面須有優良水平或往績;主辦單位亦須是非本地官方、半官方機構,或具有相當聲譽和代表性的非本地文化藝術機構;以及申請資助的交流活動能向當地推廣香港的文化藝術,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
 
     除了藝術發展基金,政府亦有其他資助計劃,支援舞台劇在財政、行政、場地和製作方面的需要。毛俊輝說這些資助確能減輕表演者壓力,讓他們能更專注於演出。
 
    「政府對大大小小劇團的資助絕對是好事。因為有了資助,很多對這種藝術有所追求的青年人,才敢放膽去嘗試、參與和投入其中。」毛俊輝說。
 
    「熟能生巧」亦有助舞台劇成功發展。毛俊輝舉例說,粵劇中的《帝女花》、《紫釵記》等劇目,要經過多次重演,才能家傳戶曉,成為經典。
 
     他認為,舞台劇要進一步發展,必先要有更多的經典作品,而各種資助就成了當中的催化劑。「我們有能力到外地演出,接觸新的觀眾,在過程中,我們再三反思和整理演出,能令戲劇製作日趨成熟。」
 
     他認為,政府或有關機構在審批資助申請時如能更具彈性,可以激發更多具創意和質素的舞台劇作面世。
 
     展望本港舞台劇的發展,毛俊輝是樂觀的,他認為隨着西九文娛藝術區落成,將有更多表演場地供各劇團演出,希望能提升表現質素,吸引觀眾入場。
 
    「業界應該珍惜西九這個發展的契機,繼續努力創作,不要墨守成規。」毛俊輝說︰「外國知名的演出固然值得邀請來香港演出,但我希望在西九的土地上見到更多精采的本地製作。」

突破界限: 毛俊輝打破舞台演出的界限,將舞蹈、音樂、戲劇等元素融合於新作《情話紫釵》之中。情為何物: 《紫釵記》中的浪漫愛情故事,與現今連講愛情都講求效率的社會對比強烈,凸顯兩個時代愛情觀的差異。

回到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