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圖片

國家肯定: (左起)香港大學教授李玉國、南京河海大學教授唐洪武、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行偉、香港大學博士張華倫及教授王文平共同研究的「複雜環境下水力射流新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圖片

深感榮幸: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行偉表示,研究團隊能在水利研究上獲國家肯定,覺得十分榮幸及鼓舞,並期望,將來可與內地合作研究珠三角的水污染管理。

射流新理論 水利技術大突破

2011年01月14日
     對一般市民來說,「水力射流」只是個深奧的學術詞彙;但由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行偉領導的科研團隊,卻在該領域努力了近30年,最終確立創新理論,在環境水利、都市排洪,以及預防病毒傳播方面帶來重大技術突破;豐碩的研究成果更獲得國家肯定。
 
     該團隊研究的香港項目「複雜環境下水力射流新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的其他主要研究人員,包括香港大學工程學院的王文平教授、李玉國教授、張華倫博士和南京河海大學教授唐洪武。
 
     李行偉教授接受《政府新聞網》訪問時表示,該項目是跨學科研究,結合了環境水利學、計算機科學、機械工程等學科知識及技術。
 


可靠預測稀釋狀況
 
     這套新理論對水環境控制、排洪及預防病毒傳播均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在水環境控制方面,團隊確立的新理論及研發的「VISJET」模型軟件,已應用在本港的海港淨化計劃。
 
     李行偉教授說:「污水在污水處理廠經處理後排出,透過擴散器以射流形式在海流迅速擴散,再以自然力量進一步稀釋;但在不同的環境下,稀釋過程及程度會有不同變化。」
 
    「我們在『水力射流理論』基礎上,利用計算機模擬技術,發展了『VISJET』模型軟件;模型考慮了複雜的潮汐、海流、溫度層、海底情況,能夠可靠地模擬及預測複雜環境下的污染物稀釋狀況。」
 
     模型軟件適用於各類擴散器的設計,能預測不同射流組合的動態變化,可用作環境評估,也能優化污水排放工程的規劃和設計。
 
     以昂船洲污水處理廠為例,從該廠出來、經過處理的污水,是以「玫瑰型」射流形式與水流混合;玫瑰型射流的好處,是可以充分利用水的空間,很快以湍流產生漩渦,以自然力量進行稀釋。
 
改進病房設計原理
 
    「水力射流」理論也應用於淘大花園「沙士」病毒空氣傳播研究,並用於研究病人呼出射流,醫院通風口射流,以及其與人體熱羽流的相互作用,為飛沫傳播提供理論解釋。
 
     新理論也提供改善病房設計原理。科研團隊成員李玉國教授指出,傳統上,隔離病房的通風系統設計概念是病人的飛沫會從上面掉下來,再從下面帶走。
 
    「但實際上不是那樣的,因為小液滴很小,很快被蒸發掉,所以它會升起,利用人體熱流會往上跑掉。基於這套理論,我們與醫護界研究如何改善病房設計,以便盡快把飛沫帶走。」
 
     這項目的射流理論和方法,也應用於「元朗行洪道設計」。科研團隊提出在設計河道匯合口時,通過主幹渠上修建導堤及魚嘴,將急流和緩流匯合,利用急流水流下泄至主幹渠時形成高速水流,捲吸四周的水,令元朗郊區免遭洪水侵襲。
 
     唐洪武教授表示,此嶄新設計可在非常有限的空間內,解決城市防洪水力問題,同時也令防洪標準從原來可以抗禦十年一遇的洪水,提升至抗禦50年一遇的大洪水。
 
     對於獲頒「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李行偉教授表示,中國是水利大國,自己帶領的團隊能在水利研究上獲國家肯定,覺得十分榮幸及鼓舞。
 
     他感謝裘槎基金會、香港研究資助局和創新及科技基金對該研究項目的支持,並期望將來可與內地合作研究更多項目,包括珠三角的水污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