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030302tc11001
香港政府新聞網  
 香港政府新聞處網上採訪室
*
2003年3月2日
*
*
*

給社福機構的公開信

*

     2月25日,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有關本港社會保障制度的措施,包括把綜援標準金額和傷殘津貼金額按通縮下調,並加強自力更生支援計劃,以協助健全的綜援受助人就業。

 

     這些建議的目的,是要確保香港的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綜援計劃,可以維持一個有效的安全網。按通縮下調綜援金額只是把受助人所享有的福利金,回復到他們原有的購買力水平,這樣做不應會令受助人無法應付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過去六個月,我和同事出席了無數場合,提出種種事實和數據,解釋政府的立場。我不打算在這裡加以重複,因為我寫這封信並不是為了要維護我們的立場而再作爭論。

 

     執筆寫這封信的目的,是因為我深深關注到這次就綜援這類敏感課題進行的討論,似乎使福利界的部分機構覺得,政府已不再關心民生和體恤弱勢社群、社會福利署不再視社福機構為合作夥伴,而我身為社署署長亦不再聽取福利界的意見。

 

     這些絕非事實。

 

     我和社署的同事均一如以往,竭盡所能實現部門的理想,就是與你們並肩攜手,共同建設一個互相關懷的社會,使人人能夠自主自立、自尊自信、和諧共處和幸福快樂。

 

     我在任社署署長期間發表的首份《社署年報》中,便曾頗為欣慰地指出,2001年是社福界建立共識的一年,因為社署和非政府機構努力不懈,致力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和協助建立更大的共識。

 

     我至今仍然認為,如果福利界不能和洽共處,福利制度便不能蓬勃發展。假如福利制度無法茁壯成長,受苦的最終會是市民大眾和處境不幸的人。

 

     政府宣布有關的決定後,我收到一些機構主事人的意見,對政府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充分諮詢福利界表示遺憾。事後回想,我們只是基於最初幾次接觸的負面反應便放棄游說福利界接納調整綜援一事,也許是為時過早,亦過於倉卒。對此,我願意負上全部責任。

 

     香港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此時此刻,福利界理應作出承擔。我衷心希望彼此能夠放下分歧,面向將來,合力幫助我們的受助人適應新措施帶來的轉變。

 

     為了讓社署和非政府機構之間保持坦誠和有效的溝通,我很樂意在未來幾個星期與福利界團體或個別非政府機構、又或是你們所服務的綜援受助人會面。

 

     這些會面和討論將有助我們向前線社會保障人員發出指引,指導他們在調整金額的措施生效後如何處理有真正困難的綜援受助人,同時協助我們制訂一系列新的深入就業援助計劃。

 

     我們稍後會向獎券基金申請撥款一億元,資助推行有關的計劃,協助健全的受助人重投工作。

 

(以上為林鄭月娥在社會福利署網頁發表的<署長隨筆>全文。)

社會福利署署長林鄭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