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署近年來強調跨界別和跨專業合作,務求為市民提供更綜合的服務。
面對公共資源緊絀,這些合作透過共用資源,互補不足,有利提高服務效益。社署派駐在各大公立醫院的醫務社工,正正是跨專業合作的最佳例證。
醫務社工為病人和家屬提供支援
這些同事除了發揮本身的專業知識和技巧外,亦需要與醫生、護士和醫院內其他專業人士合作,令醫療服務更能配合病人的需要。
社署目前共有360名醫務社工駐於各公立醫院和專科診所,為病人和家屬提供及時的心理輔導和支援,協助他們處理或解決因患病而引起的問題。
醫務社工與負責治療的醫護人員合作無間,亦擔當起聯繫醫務和社會服務的重要角色。
重整服務迎合社會轉變
隨�醫療服務模式和市民需求不斷轉變,及因應近年社會福利改革的方向和步伐,社署在過去兩年就醫務社會服務作了全面檢討,以便找出更有效為病人提供支援的方法和提高工作效率。
多項重整服務的新措施包括:
一病人、一醫務社工
為了維持服務連貫性和做到「以人為本」,各醫務社會服務單位盡可能採用「一病人、一醫務社工」的服務方式。
換句話說,不論病人正在住院或已離院康復,均獲安排由一名醫務社工提供服務。
一院一制
由於醫院管理局屬下的醫院,有部分醫院特別是前補助醫院如東華醫院、律敦治醫院等存在「一院兩制」的情況,即由社署和醫管局同時提供院內的醫務社會服務。
由於駐院的醫務社工分屬兩個不同的機構,難免在人手調配上欠缺彈性,也容易引起病人及家屬混淆。
經過與醫管局磋商後,我們已分階段把社署的醫務社工調離這些醫院,把資源轉交醫管局提升院內的醫務社會服務,估計在今年內我們便能徹底解決「一院兩制」的問題。
社區為本
往時,非住院的病人要見醫務社工,都只能安排在他們到診所覆診時進行,但病人需要社會支援和心理輔導,又怎會只在見醫生那一刻才需要?
我們在2002年初起採用了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模式,需要接受福利服務的非住院病人可到最接近他們居住地點的家庭服務中心接受服務。
這種服務手法相比往時把醫務社工輪流派駐各診所更能善用人力資源,亦配合醫管局發展社區健康護理的工作。
走出醫院
不同醫院的醫務社工亦和院內的醫護人員組成外訪隊,走進社區,照顧長期病患者或高危人士,例如定期探訪長期使用非創傷呼吸儀器的家居病人,指導他們正確使用呼吸器材。
另一個例子是由北區醫院和大埔醫院聯同區內長者中心推行專為支援區內高危長者而設的「風中暖流」計劃,確保長者在氣溫持續寒冷的日子能平安渡過。
延長服務時間
為了方便住院病人及家屬,我們派駐六間提供急症室服務的公立醫院(即瑪麗、東區、伊利沙伯、威爾斯、瑪嘉烈和屯門)的醫務社會服務,將由本年4月1日起延長服務時間,周日由下午5時延長至晚上8時,周末則至下午3時。
運用有限資源 關懷病人和家屬
除了上述的新措施外,醫務社工亦會負責執行為配合調整公營醫護服務收費制度而將推出的經加強後的收費減免機制。
雖然可投入服務的資源有減無增,我們這支專業的醫務北斗星隊伍,必定會竭盡所能,為病人和家屬送上關懷。
(摘錄自社會福利署網頁之《署長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