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及房屋局表示,截至去年12月,公屋輪候冊上逾11萬名申請人中,非長者一人申請者佔35%,其中4成是30歲或以下;故仍有需要實施「非長者一人申請者配額及計分制」,以確保房屋資源合理分配予有需要的人士。
該局今天(3月10日)在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會議上表示,自推行配額及計分制以來,雖然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的新登記人數,由2005年第4季的2,733宗,降至2007年第4季的1,017宗,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對公屋的需求依然殷切。
該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指出,截至去年12月,輪候冊上逾11萬名申請人中,在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佔38,600個,佔總數35%;其中4成是30歲或以下,故仍需要實施配額及計分制,以確保房屋資源可分配予有需要的人士。
關注低下層住屋需要
該局表示,非常關注社會上低收入人士的住屋需要,已致力提供充足的公屋單位,並與有關部門密切聯繫,讓他們獲得合適的援助。
房委會過去曾多次放寬申請公屋的居港期規定,令因未能符合居港年期規定而被暫緩處理的申請家庭數目大為減少。
截至今年1月,在公屋輪候冊上11萬多宗申請個案中,僅約9,800宗兩人或以上的公屋申請個案,因未符合居港年期的規定而須凍結處理。
五千家庭獲體恤安置
房委會每年制訂公屋編配計劃時,也考慮因應資源,適當地放寬申請市區公屋的限制;過去3年,共有18,000多個輪候冊申請人獲編配市區公屋單位。
期內約8,500名申請公屋人士及逾5,000家庭,分別透過「特快公屋編配計劃」及「體恤安置」入住公屋。
運輸及房屋局重申,未能負擔私人樓宇租金的低收入人士,可循公屋輪候冊申請公屋;有真正及迫切需要者,也可向社署申請透過「體恤安置」入住公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