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賽作品水平專業
方敏生說:「在129件作品中,有69件來自公開組的參賽人士。我特別欣賞他們的參與率及其作品的水準。
「參賽者成功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變為具體的傳達信息;這也反映了可持續發展教育推廣的成效。」
她表示,小冊子的水平較預期高,不少影音作品也達專業水平;故考慮挑選適合的作品製成宣傳品,在中學及社區推廣可持續發展時使用。
委員會成員蔡素玉表示,不少參賽作品極具創意,委員會將盡量採用這些作品,作為日後的推廣宣傳品。
設計概念取材漫畫
中學組的榮譽大獎得主,分別是南亞路徳會沐恩中學的6人小組、拔萃女書院的余珮鳴及聖保祿學校的劉曦旻。
由沐恩中學學生梁靜怡、鄭丹寶、張楚翹、邱佩欣、鍾紫琪及邱靜�設計的小冊子,以漫畫故事為設計概念;故事講述1群現代人乘坐時光機去到未來,並發現未來的世界並不如想像中美好;到最後,現代人明白到推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
她們表示,漫畫故事較純文字更能吸引讀者,而淺白易明的故事,可使人明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以及若不推行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後果。小冊子的最後部分是遊戲環節,讓讀者重溫小冊子的內容。
計時炸彈發出警號
拔萃女書院余珮鳴設計的海報,以具創意的構圖及豐富的色彩,帶出可持續發展多方面的元素。
余珮鳴說,希望帶出不負責任地使用地球的天然資源所帶來的沉重代價;海報中的時鐘代表計時炸彈,指出地球資源正不斷減少。
她表示,希望帶出的信息是,要令這城市變成可供大眾共同分享的地方,最重要是社會各階層合作,讓不同階層的利益達致平衡。
迷你字典教導環保
大專組榮譽大獎由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的高家浩、譚家雄及鄧展航奪得,他們的作品是本設計精美、適合不同年齡人士的迷你字典。
他們認為,可持續發展對大部分人來說,還是個陌生的概念;而通常遇到陌生的字詞時,人們都會翻閱字典尋找答案。
他們說,實踐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其實如學習英文字母般簡單;就好像「a」就是「action now」,叫人立即行動;「b」就是「bring your own bag」,每個人都應該自備環保購物袋;而「c」就是「cultivate」,每個人都應該培養環保意識。
他們設計的小字典載有不少數據,讓市民了解發展失衡所造成的惡果,並提供人類善待自然環境的方法。
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Plan Partnership Org的8人小組,是公開組的榮譽大獎得主,他們設計的小冊子,以生動的方式,指出每天由起床至就寢的24小時內,人類均面對不同的選擇,有些選擇有助推動可持續發展,但部分卻不能。
小冊子內有多個問題,如吃早餐時,選擇即棄的塑膠用具,還是可循環再用的器皿?在選擇交通工具時,是選擇私家車還是大眾交通工具?這些瑣事,其實都與可持續發展有關。
他們表示,希望市民可從小冊子列出的各項事物中,明白可持續發展並非遙不可及的東西,每個人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實踐可持續發展。
比賽優勝作品今天在香港大會堂展覽廳展,展覽時間至晚上9時30分;8月22日至8月25日在香港大會堂高座7樓展覽廳繼續展出,開放時間為早上9時至晚上8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