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040514tc05001
香港政府新聞網  
 香港政府新聞處網上採訪室
*
2004年5月16日
*
*
展覽
*
徘徊幻想與現實  小玩具見證大時代

     公仔紙、玩具車、機械人、太空船、飛行棋、洋娃娃、「煮飯仔」、超人、大富翁……。玩具把幻想和現實串連起來,讓我們夢想成真;它既是兒童的恩物,也是成年人的歡樂回憶。

 

     玩具看來微不足道,難登大雅之堂,但其實,玩具也有嚴肅的一面。正正是這一點,令它成為世界各地收藏家蒐集的對象,也是香港文化博物館長期展覽的主題。

文化博物館1級助理館長翁怡
農場貨車
「小露寶」騎單車
歡樂回憶:文化博物館1級助理館長翁怡(左圖)說,玩具的功能,不僅限於娛樂和玩耍,其實,也是社會變遷的寫照。「香江童玩」展覽的其中兩件展品 --- 60年代港製的農場貨車(中圖)和70年代日本製的「小露寶」騎3輪車(右圖),分別反映了香港當年的玩具製造技術和流行文化。

     文化博物館1級助理館長翁怡接受《政府新聞網》訪問時說:「玩具跟人的生活有很密切的關係。很多人小時候都曾玩過玩具,不過,由於玩具會跟隨社會的經濟、文化和技術發展而轉變,每個人所玩的玩具均有不同。

 

    「若從較廣闊的角度而言,玩具不單限於娛樂和玩耍,其實,也是社會變遷的寫照。對香港而言,由1960年代至1980年代,玩具是香港重要工業之一,所以我們可以透過玩具,了解當年的流行玩意,也對香港的社會和歷史有更多的認識。

 

    「文化博物館的其中1個宗旨,是介紹、保存和推廣香港的文化。當我們籌備文化博物館時,便將玩具列入長期展覽的其中1個部分,希望通過玩具,讓市民深入了解香港過往的生活、經濟和文化。」

 

香港玩具有雙重意義

 

     文化博物館決定把這專題列入長期展覽後,在1995便以「香江童玩」作為主題,開始蒐集展品。

 

     翁怡指出,「香港玩具」一詞,具有雙重的意義。

 

     她說:「第一是香港製造的玩具。不過,在1960至1970年代很多在香港製造的玩具供出口用途,所以,我們搜羅了在香港製造,但沒有在本地銷售的玩具。

 

    「第二是在香港流行的玩具。這包括不是香港製造的玩具,例如1960年代的國產鐵皮玩具、塑膠玩具等。」

 

五載光陰尋快樂泉源

 

     文化博物館花了5年的時間籌備這個展覽,包括蒐集和揀選展品,以及作有關的研究和寫作,為大家尋回這個快樂的泉源。

 

    「香江童玩」展覽設於文化博物館內的兒童探知館內,佔地逾200平方米。

 

     這個玩具大觀園,看來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展出的逾200件展品,全屬精心挑選的珍品,涵蓋1890年代至1980年代在香港出現的各種流行玩意,並歸納為以下8個類別,分別為:

 

•戰爭玩具;

•科幻及影視玩具;

•機械玩具;

•玩具火車及船;

•玩具車;

•機械偶人、儲蓄箱及遊戲;

•洋娃娃、動物、玩偶及煮飯仔;

•航空及太空玩具。

 

童年歡樂恩物現眼前

 

     參觀者在展覽「尋寶」和緬懷童年歡樂時,不難在各式各樣的展品當中,找到大家熟悉的兒時恩物。

 

     例如,鐵皮和塑膠玩具車和飛機、模仿「芭比」的港製洋娃娃、�豐銀行的獅子錢箱、幾可亂真的「煮飯仔」廚具套裝、日本卡通人物「小露寶」、鐵甲萬能俠、幪面超人,以及曾經風靡香港樂迷影迷、紅極一時的外國名星尊特拉華達和米高積遜的塑膠像。

 

     展品展示了香港不同年代的流行玩意和代表作,也有本地生產但輸往海外、從未在港曝光的玩具。

 

展出罕見古董小玩意

 

     舉例來說,展品有遠至1900年代歐洲製的鐵皮上鏈戰船,1910年代德國製的鐵皮電動火車、1920年代英國製的鐵皮電動雙軌火車、1930年代德國製的鐵皮貨運卡、1940年代法國製的鐵皮上鏈快速船、1950年代香港製的鐵皮「煮飯仔」、1960年代香港製的塑膠電動長頸鹿,以及1970年代香港製的塑膠航空母艦等。

 

     參觀者會發現,展覽展出相當多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玩具。翁怡解釋,這與香港塑膠玩具的黃金時期有關。

 

     1950年代開始,內地移民來港,形成龐大的勞動力,結合剛從歐美引進的塑膠生產技術,促進了小型工業的發展。

 

玩具王國製尖端產品

 

     1960年代則是香港玩具業興盛期;廠商憑�低人工、高效率,吸引不少海外玩具大王來港投資,如Matell、Louis Marx等。

 

     翁怡說:「當時有很多較廉價的玩具供應本地市場,由於價錢較廉宜,較多人可負擔得起,所以在那個年代塑膠玩具是非常流行的。

 

    「不過,當年的塑膠玩具除供應本地市場外,有大部分是出口的,所以展覽中也看到當年屬時代尖端的設計,或比較高質素的出口產品。

 

    「這批玩具也是當年很多有名的海外廠商在港設廠生產,很多不在香港市面供應,但市民卻有機會在這個展覽看到。」

 

     翁怡舉例,在1960年香港的生產商除生產廉價的塑膠玩具供應本地市場外,也有手工精美、設計較複雜的外銷玩具,如展出的1部玩具車,車上的動物會隨�車輛行駛時擺動。

 

產地標記見證港歷史

 

     這年代的香港玩具製品,註明的字樣由「Empire Made」(帝國製造)改為「Made in the British Colony of Hong Kong」;雖然帶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但「香港」這字樣已嶄露頭角。

 

     在1970年代,由於有很多日本電視片集如卡通和機械人,在香港大行其道,所以當時有很多相關的玩具製品供應本地市場,包括合金玩具鐵甲萬能夾、卡通人物「小露寶」便是這時期的代表作。

 

     這年代的玩具,已標示「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

 

經濟轉型港產品絕�

 

     談到展品中,為何不見80年代以後的港製玩具,翁怡指出,香港的經濟發展和轉型,令這年代以後「香港製造」的玩具,難得一見。

 

     她說,到了80年代,玩具已開始步入電子遊戲和電腦時代,傳統的廉價玩具和鐵皮玩具幾近絕�。

 

     大部分本港玩具廠商北移國內生產,而業界在香港的業務,多集中在品質控制、管理、推廣、產品設計及生產策劃方面。

 

少收藏自製廉價玩具

 

     此外,展品中也不見流傳已久的傳統自製玩具如公仔紙、布偶、風箏、「抓子」(即填滿了米和豆的小豆袋)、竹籤等。

 

     翁怡表示,在搜羅展品時,未能找到這些簡樸而具香港風味的玩具,估計是由於這些玩意多屬自製,所費無幾,因此,收藏這些廉價玩具的人甚少。

 

     文化博物館近期在展覽場地的中央,劃設了專區,供參觀者試玩最新的港製玩具,與展出的「古董」玩具來個新舊對照。

 

同場展最新教育玩具

 

     翁怡指出,這批玩具可讓參觀者了解香港玩具業的最新趨勢,如近年偏向教育意味濃和電子化的互動智能玩具。

 

     相對於同場展出的「古董」玩具,舊的多以機械運作,操作簡單,�重娛樂和趣味性;新的多以電子操作,�重教育意味;可見市場對玩具的功能和要求,也隨�時代而轉變。

 

     大家看到這裡,已蠢蠢欲動,開展這個滿載歡樂和回憶的旅程?文化博物館位於沙田文林路1號,開放時間如下:

 

•周一、周三至周六:上午 10 時至下午 6 時

•周日及公眾假期:上午 10 時至下午7 時 

•聖誕前夕及農曆新年前夕:上午 10 時至下午 5 時

•逢周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新年初一、初二休館

 

     文化博物館周末和假日設免費穿梭巴士,往返沙田火車站及博物館,約10分鐘1班。有關詳情,可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