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的價值

2021年4月18日

防疫之戰,抽驗污水亦為關鍵一着。政府與香港大學跨學科團隊去年攜手展開新冠病毒污水監測,設立定期採樣點,配合流行病學數據,識別出需要採取強制檢測行動的目標大廈,冀能及早揪出隱性患者,從而早隔離、早治療。

 

因應疫情  擇地採樣

 

環境保護署每天根據疫情趨勢,選定病毒傳播風險較高、需監測的地區進行渠網分析和取樣策劃。渠務署則負責採樣技術及行動支援,包括揀選污水沙井、安排承辦商採樣,並在完成採樣後清潔消毒現場等。

 

因應住戶的生活習慣,渠務署一般在早上8時至11時左右採樣,每隔15分鐘一次,合共抽取12個樣本,確保樣本符合隨機性。

 

渠務署助理署長何耀光說:「我們先從圖則了解沙井的上游在哪兒,會收集甚麼地方的污水,然後派同事實地視察,確認沙井位置和採樣是否可行。若沙井位於馬路或商店門口,多會放棄,以免妨礙公眾。」

 

他說,採樣工作殊不容易,因為要在短時間內收集大量樣本,有時採樣點涉及私人樓宇,他們未必全面掌握渠圖,那更是難上加難。

 

基因檢測 無所遁形

 

完成採樣後,渠務署會將樣本送往香港大學實驗室,由大學團隊去除雜質,進行滅活處理、離心濃縮、核酸提取、基因檢測和數據分析。

 

領導污水病毒監測研究的港大土木工程系教授張彤表示,團隊如在檢測中發現病毒基因片段,會建議政府發出強制檢測公告,務求盡早找出隱性患者。

 

「病毒基因片段可能來自社區裏的隱性患者,也可能來自已出院回家的康復者。由於現時採用的聚合酶鏈反應定量檢測方法沒法判斷病毒來自康復者還是隱性患者,我們發現陽性信號時,會結合流行病學數據,判斷要不要採取行動。」

 

加強監測  追截病

 

政府去年10月展開污水監測初期,設立了26個定期採樣點,包括由渠務署管理的污水處理廠、污水泵房和部分屋苑。

 

隨着疫情發展,政府多次變陣,在屋苑大廈和街區抽樣監測,按結果決定是否發出強制檢測公告。去年12月彩雲(二)邨的強制檢測行動和今年1月在佐敦設立指明受限區域,便是根據污水監測結果而執行,並找出多名確診者。

 

政府上月將定期採樣點增至64個,每個定期採樣點覆蓋五萬至八萬人口,共覆蓋全港約400萬人口。

 

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陳志剛表示:「我們初期設定26個定期採樣點時,考慮到第三波疫情涉及較多老人院院舍,因此揀選了黃大仙、深水埗、荃灣、屯門等區域。到了第四波疫情爆發,我們憂慮公屋住戶一旦染疫,傳播速度會很快,因此除了舊區,也在新區增設採樣點。」

 

陳志剛說,挑選定期採樣點也要考慮渠網分布,這樣才能確定污水收集範圍。 

 

港大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污水監測系統在去年10月獲食物及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資助,以及環境局全力支援;項目上月榮獲2021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政府至今按監測結果在超過110幢大廈實施強制檢測,找出逾50宗確診個案。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