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致光料單程證需求逐步減少

2019年5月19日

前言

 

聯合國於1993年將每年的5月15日定為國際家庭日。每年都有一個主題,今年的主題是「家庭與氣候行動」("Families and Climate Action")。或許因為在本港關注家庭福祉的機構與組織一般對於環保工作不算活躍,亦很少從事環保工作的朋友留意到今年國際家庭日的主題,所以這個主題在香港不太突出。

 

當然,不論是減廢、重用、再循環、減碳足跡都應由家庭做起,而氣候變化對世界的負面影響,每一個家庭都要承受,特別是家庭的下一代;更甚是窮困家庭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災害,往往都是首當其衝。不過,作為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我不是要討論環保問題,而是希望借國際家庭日,呼籲大家關注香港家庭面對的壓力。

 

香港家庭面對的壓力

 

理想的家庭,既是一個安樂窩,也是一個避風港,每一個成員開心的時候可以分享,不愉快的時候可以互相扶持。不過,家庭亦面對不少壓力。家庭成員負起互相照顧的責任,當家中有特別需要的成員,如有殘疾的兒童或健康有嚴重缺損的長者等,家庭便會面對更大壓力。而在現代社會,家庭更面對新的壓力。我在近日出席一些國際家庭日的活動時,特別提到兩類家庭,我們需要多考慮如何加強支援。

 

跨境家庭

 

第一類是跨境家庭。跨境家庭主要由跨境婚姻所產生。雖然跨境婚姻在香港不是新事物,但模式在過往起了不少變化,數目亦穩定增加1。在80年代,跨境婚姻主要是香港人先領取無結婚紀錄證明書,再回到內地結婚,當中超過95%是男性。不過,2003年是一個分水嶺,自此之後,大部分跨境婚姻都在香港註冊,或許這與2003年內地開始實行港澳個人遊(即「自由行」)有關。近年在香港註冊的婚姻,有三分之一是跨境婚姻。跨境婚姻會帶來育兒的挑戰,不論是團聚時的適應或是離婚時的安排,亦會面對更大壓力。不過,近年跨境婚姻現象的變化,亦可能會為未來的人口政策帶來挑戰。

 

正如上述,80年代絕大部分跨境婚姻都是香港男性回到內地結婚,其後絕大部分家庭都在香港團聚。但在近年,香港女性與內地男性結婚的比例不斷上升。若以在香港註冊的婚姻計算,2017年的跨境婚姻中,三成是香港女性與內地男性結婚。以近年這個數字的變化趨勢,未來十年間這個男女比例會大致相等。由於越來越多家庭選擇於內地團聚,特別是香港的妻子到內地與丈夫團聚,再加上近期有關香港居民領取內地居住證的各種優化安排,將會大大減少到香港家庭團聚的個案,單程證的需求會逐步減少。這有可能令香港早於較早前估計的2043年出現人口減少。當然,新的推算要待2021年人口普查後便會更清楚。

 

混合式家庭

 

第二類要加強支援的家庭是「混合式家庭」,即由配偶雙方或配偶之一因再婚而重新組成的家庭,而子女之中最少一名是配偶的前妻或與前夫所生的子女,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事實上,再婚家庭在香港已很常見。「混合式家庭」則是一個較新的現象,亦由於再婚數字上升,加上再婚後再婚便有機會組成「混合式家庭」。雖然我們現時沒有「混合式家庭」的統計數字,但從其他統計數字的趨勢觀察,可以估計「混合式家庭」數目上升的可能。

 

香港離婚數字上升,大家可能都留意到。有關數字1997年約為10,000宗,2017年已超過20,000宗。在2017年香港登記婚姻的新郎新娘中,四分之一是再婚的;不過當中有多少是再婚後離婚,然後「再再婚」,我們便沒有數字了,但從外國的趨勢來看,香港在這方面可能亦只會與日俱增。當然,由於缺乏數據,我們難以在服務發展上制定應對方法。所以在一些論壇上,特別是學術或福利服務發展的論壇上,我會呼籲學界或服務機構,從前線接觸留意這些現象的轉變及支援服務的需求變化。

 

家庭支援

 

家庭支援和愛護兒童是現屆政府施政的重點。政府的家庭政策主要由民政事務局和勞工及福利局負責,與兒童服務相關的政策則主要是勞工及福利局、教育局、食物及衞生局的工作。

 

我於2017年中加入政府之前,曾協助民政事務局及家庭議會制定家庭影響評估制度(詳見2017年12月24日網誌),政府已於2018年全面推行,即政府任何重要決策都須以新制定的評估工具評估家庭影響。

 

就如何加強支援家庭和推行家庭友善政策,特首過往兩份施政報告和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已詳細交代,我亦於過往的網誌作較詳細的交代和分析,在此不再重複了。

 

不過,我想提一項我過往較少提及的服務:社會福利署將於今年下半年推出為祖父母而設的幼兒照顧訓練課程,目的是協助祖父母掌握現代照顧幼兒的知識及技巧,計劃在兩年內提供約1,200個訓練名額。其實社署早在2016年3月推行為期兩年的試驗計劃,由於深受歡迎,徇眾要求,今年再度推出。

 

後語

 

支援家庭和推行家庭友善政策,政府有責。我只想借國際家庭日,呼籲社會各界與政府達致「民、商、官」的多方合作,為建立愉快和健康的家庭一起努力!

 

1 由80年代中每年約16,000多宗,逐步增至每年20,000至30,000多宗,2006年更錄得超過34,000多宗。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51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