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here to Skip to the main content

香港政府新聞網 ENG | | | | |

陳家強網誌談大灣區與香港金融

2017年04月23日

none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

我在月初的網誌中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題,談到香港作為區內金融業最發達、與國際聯繫最緊密的地方,可以通過加強與內地的金融合作,進一步拆牆鬆綁,促進金融服務及資金流動,大力推動大灣區的創新及發展。
 
上星期四,我出席了由香港青年協會主辦的分享活動,與差不多200位主修金融、工商管理及經濟等學系的大學生討論香港在珠三角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的角色。在活動中來自不同背景的講者分享了他們的看法,其中來自銀行界的講者談到業界配合大灣區發展所面對的挑戰,指出過去銀行貸款可以以物業、廠房、機器以至現金流作為抵押,但在新經濟產業當中,這些抵押品均未必存在,直接影響業界的運作模式。我認為這位講者的看法很值得深思。
 
眾所周知,香港作為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除了是中國企業包括廣東企業主要的上市融資平台,也是人民幣國際化及內地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主要通道。而以粵港關係而言,自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是廣東省製造業的主要投資者,也在引進外資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香港銀行也是不少珠三角地區企業的貸款來源,伴隨著不少來自亞洲各地、率先到內地投資的企業家成長,為中國贏得世界工廠的美譽。過往香港金融業所擔當的角色,主要是為企業北上投資設廠及生產提供融資渠道,亦為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進行集資。
 
然而,隨着中國互聯網經濟急速發展,新興的互聯網產業已經成了區內以至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這個轉變也為金融服務機構帶來挑戰。正如那位講者提到,對於這些新興企業而言,傳統的抵押品不復存在,那銀行應該如何為這些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進一步而言,互聯網產業只是新經濟的一個部分,其他創新範疇如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Robotics)、生物及醫療科技等正不斷革新各行各業的生產和經營模式,這些產業與實物為本的傳統製造業根本上很不同,那金融業如何才能把握互聯網經濟所帶來的商機呢?
 
這個問題值得大家思考。事實上,香港作為國際主要的金融中心,可以為區內的企業提供融資,特別是引進國際投資者,與環球經濟接軌。在大灣區裏不同城市錯位發展的策略中,香港很自然地將在金融方面扮演不可或缺的樞紐角色。而隨著新經濟的發展,融資模式亦會發生改變。
 
過去創新企業於整體經濟而言的經濟規模較小,來自天使投資者與創投基金的資金已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但時至今日,創新企業對於中國特別是大灣區經濟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勢必成為將來經濟的主要增長動力,亦為金融機構包括交易所等帶來挑戰及機遇。因此,香港的金融業界包括上市平台都必須與時並進,發展新的經營模式及制度來配合新經濟的發展。
 
以協助創新及科技企業融資為例,我們可以為他們設立專屬的上市以至上市前融資的平台。新的上市平台固然不是新的概念,但我們必須知道一個交易所融資平台最重要除了上市及交易規則等幾紙條文,更重要的是擁有相關知識的投資者群體。大灣區的規劃及發展,正正提供了一個機會吸引相關的資金及投資者,讓我們發展一個名符其實的科技融資平台。以往有意見認為香港非創新及科技企業上市選址的首選,原因包括估值以及投資者欠缺相關知識及興趣等。誠然估值反映了投資者對相關投資的信心,而信心正正是建基於對相關產業知識的掌握。
 
在過去十多年,與我們一河之隔的深圳已經從製造業的重鎮發展成全國科研與創新產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被稱為中國的矽谷,有着良好的創業氛圍,香港與深圳只是一河之隔,由市區到深圳只需不到一小時車程,恰巧與由三藩市到矽谷的車程相同。隨著明年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鐵相繼通車,香港與整個大灣區距離都只是兩三小時以內的車程。正所謂近水樓台,香港的金融業以及投資者只消一程車的時間,便可親身到不同地方了解這些新興企業的經營情況。而香港資金與資訊自由流通,是國內與國際創新投資者理想的基地。因此,香港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大灣區新經濟的金融中心。
 
放眼將來,我認為無論是創業或是發展業務,我們都不能單看香港市場。要知道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的經營模式並不受地域限制,而是靠建立和擴展規模去做大做強。香港是區內最國際化的城市,我們亦有知名的世界級大學,教職員及學生來自世界各地,我在星期四的交流活動中就遇到幾個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留學生。當世界各地的菁英都來到香港發展的時候,我們自己當然不能錯過這樣難得的機會。只有放眼更大的市場,我們才能做到立足大灣區,服務全世界。
 
(以上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4月2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


相關新聞

回到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