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內容。
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曾俊華網誌:智能製造

2016年03月06日

none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

上星期三,港大醫學院和理大工程學系的團隊宣布成功合作研發出全球首個內置馬達的外科手術機械臂。這個名為NSRS的機械臂由多個細小的部件組成,比現有的微創手術系統更為靈活精準,令醫生在進行手術時更加「得心應手」,也能夠減少病人傷口,是醫療技術的一大突破。NSRS的研發得到創新科技署和私人資金的資助。而在上月底,遠在西班牙舉行的2016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中,由科學園培育的一家本地企業所設計的音樂耳機,憑着能夠同時偵測使用者心跳和攝氧量等資料的技術,成功擊敗多間國際科企巨擘,贏得最佳穿戴式流動技術大獎。

 

這兩個項目取得的成就,正好說明香港在不同領域都不乏世界級的科研人才,也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加上政府、大學和業界的支援,我們有充分條件推動創新科技的應用和生產。我在今年和去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均投放不少資源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希望令香港在新一波科技浪潮中維持競爭力,也令本港產業更加多元化。考慮到香港的實際環境和社會發展方向等因素,我們將機械人技術、健康老齡化和智慧城市列為重點領域,希望加強這些範疇內科研成果的應用和商品化。

 

在發展智能生產和機械人技術方面,全球多個先進經濟體近年都大力推動將製造業和資訊科技融合,提升製造業的產能。以高端製造業聞名的德國,在數年前就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研究透過互聯網和物聯網,建立高效、靈活的智能工廠。工廠裏的各項設備、機器、人員和資訊等都會由網絡連接起來,系統在收到訂單後會進行分析,然後智能地安排工序和採購原料和部件,並交由機械人進行組裝和由自動運輸系統協助物流和送件。構思中這些智能系統更加具備自我監察和修正的能力,可以按市場需要靈活調節生產目標和流程。美國、歐盟和日本也先後提出類似「工業4.0」的倡議,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今年初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其中一個主題就是探討「第四次工業革命」對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影響和各種可能性。

 

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面對勞工成本上升和周邊地區的激烈競爭,也銳意積極轉型,發展高端製造業,推動經濟持續發展。去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中國製造2025》十年發展計劃,帶動內地製造業朝高增值方向升級轉型,推行智能和綠色製造,培育中國優質品牌,目標是到2025年,令國家由製造大國變為製造強國。《中國製造2025》的詳細發展綱領至今已陸續公布,重點領域包括航天裝備、節能汽車、生物醫藥和信息技術產業等,並且將「互聯網+」融入先進製造業當中。

 

香港是國家最國際化的商貿和金融中心,資訊和通訊科技發達。我們的獨特優勢可以支援《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也能從中得到更多發展機會。內地企業可以利用香港作平台,測試國際市場對高端產品的反應;香港廣闊的商業網絡和人脈經驗,也可以協助內地企業訂定市場策略和推廣品牌。至於香港的金融服務、會計、法律、產品設計和檢測驗證等專業,也可以為內地製造業提供融資、商業和技術方面的支援。

 

製造業過去曾經是香港經濟的主要支柱,香港製造的塑膠、紡織和電子產品行銷海外,廣受歡迎。當時工廠林立,不少香港人在其中胼手胝足,辛勤工作,養活許多家庭。進入90年代,生產工序逐漸北移,香港的經濟結構也轉向以服務業為主。但隨着科技發展,高增值製造業不再必然受土地和高昂成本的限制。我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提出一系列措施,除了鼓勵大學和業界的科技研發和應用,也會投入82億元在將軍澳工業邨興建專用大樓,希望匯聚機械人技術和資訊科技的先進製造業,涵蓋產品研發、生產、測試以至市場推廣等不同環節,推動整條價值鏈的發展。我希望大樓在2021至22年度落成後,我們可以再一次發揮「香港製造」的優勢,為香港經濟帶來新動力。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3月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