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內容。
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冀以取捨與平衡達致雙贏

2015年03月27日

none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

PC(香港專業聯盟主席劉炳章)、各位嘉賓:

 

大家好。我很高興再次出席香港專業聯盟的午餐會。

 

我在2月底發表了我的第八份財政預算案,至今已經過了一個月,除了最初幾天之外,社會已經很少再討論預算案的內容。這個現象在政治上可能是一件好事,但是亦可見香港生活節奏急速,每日都有很多新的事情發生,舊聞很快便會被忘記。我這幾天為了準備今天這份講辭,重溫了預算案的不同部分,竟然連我自己都覺得有些陌生,也多了一份新鮮感。

 

大會建議我的講題是「How to generate sufficient revenues to meet Hong Kong's long-term needs」,怎樣可以確保政府有足夠的收入來應付香港長遠的需要。

 

以我過去八年的往績,尤其是估算政府的收入,好似利得稅、印花稅或者是賣地收入,預算同實際數字的差額都是相當可觀的。對於大會建議的這個題目,我的答案好簡單,就是繼續由我做財政司司長,繼續為政府做預算,問題就可以解決了。不過,我相信對於交最多稅,最有能力貢獻給庫房的朋友,即是在座各位,我這個答案可能不會太過受歡迎。

 

所以,為了保持會場和諧的氣氛,減低用餐時撕裂的可能性,我今天只會跟大家分享一些比較高層次、原則性、方向性的看法,不會直接傷害大家的感情以及荷包,希望貴會明年會再邀請我來食一頓免費午餐。

 

預測政府短期收入絕對不容易,但是我們對於開支的預測,以及經濟增長趨勢的變化,一直以來都是頗為準確的。對於政府的長遠承擔,好似人口老化令到醫療、社福開支增長,以及政府收入會隨着勞動人口收縮而放緩,這些趨勢的因果明顯,預測會比較準確,而大家都清楚見到問題正在醞釀中。

 

簡單來講,如果政府的開支增長持續較收入增長快,結構性財赤遲早會出現。要應付這個問題,我們須要三管齊下:(一)控制開支增長、(二)作出適當的儲蓄和(三)穩定收入。

 

控制開支增長主要的策略是提高政府使用公帑的效率,各部門有責任不斷檢討服務,務求服務切合當前的社會需要。同時間,我們需要控制開支增長不會長期超越經濟和收入的增長。在財政相對健康的時間,更加應該為人口老化、社會長遠需要作出規劃。

 

我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到,政府正在規劃和興建更多醫院,亦同時會改善現有醫療設施,增加額外2,800張病床,涉及的工程開支達到810億元,這筆錢還未包括醫管局恆常和人工的開支。

 

至於我為醫療融資預留的500億元,除了會用於推行自願醫保計劃,亦會設立基金,讓醫管局利用投資回報,推行公私營協作,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人手壓力。

 

為了支持公營房屋的發展計劃,我在去年亦將政府在2014年的275億元投資收益,成立「房屋儲備金」。往後在適當的時間,我會再投入資源,一步一步為未來的房屋計劃作出準備。另外,我也預留了500億元,為改善有需要長者的退休保障作出承擔。

 

上述的措施,是政府希望在財政情況相對充裕的時間,為一些已經可以預見的需要提早作出規劃,未雨綢繆,若果我們不作出準備,將來這些需要真正出現,到時候政府的財政將要面對相當龐大,甚至難以承受的壓力。

 

儲蓄方面,不少朋友認為我們有8,000多億元的財政儲備是太多。但是數字總是相對的,要跟現實情況比較,香港銀行體系的資產總值十年前是七萬億港元,現時已經增長超過兩倍半至19萬億元;股票巿場十年前的巿值是七萬億元,現時已經增長大約四倍至26萬億元。

 

如果我們的銀行系統或者股票市場發生了問題,需要用儲備去應對,現時的儲備水平便不算得上是一個大數目。

 

此外,大家或許未必記得1997/98年度的財政儲備,是大約相當於當年28個月的政府開支,屬於較高水平,但在其後六個財政年度中,五個年度出現了赤字,消耗了近2,000億元,令到儲備只剩下相當於13個月的政府開支。短短數年間就消耗了超過一半的抵禦能力,清楚證明在有需要時,充足儲備的重要性。

 

充足的財政儲備除了有助維持金融市場穩定和信心,以及應付短期財政上的困難,它每年的投資回報亦為政府提供可觀的收入,協助應付各種開支。

 

以今年為例,我估計我們會有450億元的投資收益,差不多是政府收入的一成。如果沒有這份收入,而只靠增加薪俸稅,每名納稅人便須要多交超過八成薪俸稅。我今年成立的未來基金,主要目標正是推行一個較為進取的投資策略,增加財政儲備的投資收益。

 

穩定收入方面,政府按年的收入波動性較大,但是長遠而言,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其實是大致同步的。故此,要確保政府收入長期穩健增長,最重要是保持經濟能夠維持穩健增長,讓社會有多元化的就業機會,各階層市民都可以各展所長,改善生活。我覺得這方面的工作,和我教劍的方針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我在紐約讀中學時開始迷上劍擊,在80年代返港之後一直在母校教劍,至今已經30年。我認為要維持一隊高水平的劍擊隊伍,最重要是不斷提升隊員的技術、體能和心理質素。要令香港經濟可以保持穩健增長,這三方面都是同樣重要的。

 

劍手須要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突破自我。我們的產業,尤其是四大支柱產業,包括各位代表的專業服務界,也必須不斷提升競爭力。香港四大支柱產業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和積累,才能夠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成績得來不易。它們好像劍隊的主力劍手一樣,是維持經濟穩健的關鍵。

 

劍隊的成績長期維持在高水平,不能只靠主力劍手,還有給予有潛質的第二、第三梯隊隊員足夠的機會,畢竟實力再強的主力,總會有受傷或者退役的時候。同樣地,我們的四大支柱產業合共只佔香港經濟的六成左右,我們確實有足夠空間發展更多產業,讓經濟更多元發展。我相信經過市場的洗禮,有潛力的產業會逐步發展成明天的支柱產業。

 

對劍手來說,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技術,是把握對方防守漏洞的機會,使出致勝一擊。同樣,我們也必須做好準備,把握經濟新機遇,開拓新市場。我在今年的預算案中,建議香港應該積極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我相信這個新戰略,會為我們的專業服務、金融業和貿易物流業,提供龐大的發展機會。

 

最近,國家為了配合「一帶一路」的戰略而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即是亞投行,得到不少國家,包括不少西方國家的正面回應。香港政府亦會積極研究加入亞投行,透過提供我們專長的金融和專業服務,為國家作出貢獻,為香港開拓商機。

 

我正在計劃盡快帶同有代表性的商務團出訪部分「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與當地政府啟動促進貿易和投資的安排,為打開這些新市場做好準備。希望貴會到時能夠積極支持,參加我的外訪團。

 

好的劍手必須要有優秀的體能。我是一個着重體能的教練,隊員每次練習都會用頗長的時間練習基本功。若果體能未達到水平,劍手技術再好,表現也會受到體能條件限制。同樣地,香港很多產業有競爭力、有市場、有需求,但是由於土地和人力供應等因素出現樽頸,限制了產業的發展,情況尤如運動員受到體能的限制,未能發揮應有的水平。

 

土地供應短缺,是現時商業、住宅樓宇價格、租金持續高企的重要原因之一,相信大多數市民、企業都有切膚之痛。政府雖然已經積極增加土地供應,但是在規劃過程中卻遇上不少阻力,事倍功半。

 

人力供應的樽頸也在不少行業出現,業界長期面對勞工不足,青黃不接,令行業發展受到限制,阻礙經濟增長。我們聯同培訓機構跟建造、護理、鐘表、汽車、印刷、零售等出現人手緊張的行業,推出「先聘用後培訓」課程,吸引生力軍入行,我期望這些計劃能夠盡快見到成果。

 

社會最近正在熱烈討論的機場三跑道系統,其實也是香港發展的樽頸問題。眾所周知,香港機場是全球最佳機場之一,一直以來是香港人引以為傲的標記,是香港連繫世界各地的大門,各行各業或多或少都依賴機場提供的客貨運服務。由於雙跑道系統升降量快將飽和,若果我們不能夠及時擴建,很多行業的進一步發展都會受到影響。

 

有關發展三跑道系統,當前最重要的爭論,相信是到底珠三角空域擠塞問題是否已經處理好。很多持質疑態度的朋友,一直是以「零和遊戲」的框架,把空域問題看成簡單的分配問題。要在「零和遊戲」中爭取較大的份額,要對方犧牲去成全自己,當然會是困難重重。不過,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其實在空域的問題上,可能會找到大家都得益的「雙贏」辦法,問題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再說回劍擊。在技術和體能之外,劍手的心理質素對於比賽勝負,從來都會發揮決定性的影響。同樣地,市民的心態對於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也有關鍵性的作用。香港社會近年在很多問題上,都走進「二元對立」的思維,這情況令我感到擔心。

 

我在預算案中提到「心中富有」。有人曾經問我,當社會開始追求「心中富有」,是否就等如不再追求「物質富有」或者不再需要發展經濟?我認為這是過分簡單地將兩個本來不是對立的東西,放在對立的位置。其實兩者存在不少兼容空間,追求「心中富有」之前,亦要先解決一些現實需要。如果我們每天仍然需要爲溫飽等基本問題煩惱,很難想像我們會有空閒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理想。

 

近年,我們在開發土地、推動基建時,不少反對者常常以這種「二元對立」思維作出質疑,令到政府同事的工作非常吃力。這些朋友往往認為,香港過分側重經濟發展,忽略環保和保育,而且經濟發展只有財團受惠,一般市民無從分享成果,所以他們義無反顧地反對發展。

 

這些朋友的質疑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我們確實需要細心聆聽不同持份者的關注,處理他們關心的問題。但如果這些朋友認為過往的發展模式過於極端,完全否定經濟發展,則是另一個極端。

 

政府有責任為市民爭取現在以及將來最大的利益,在不同的政策上取得合理的取捨和平衡。「二元對立」思維本質上是「零和」,我希望這些朋友可以跳出這種框架,透過取捨和平衡,盡量達致「雙贏」。

 

各位,我相信只要我們摒棄「零和」的對抗心態,通過對話尋求「雙贏」的空間,努力解決土地和人力的容量樽頸問題,提升產業競爭力和把握新機遇,香港的經濟一定可以持續優質的發展,政府就可以有足夠收入應付社會長遠的需要了。

 

多謝各位!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3月27日出席香港專業聯盟午宴致辭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