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內容。
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遺蹟

遺蹟:  在啟德發展區發現的一口宋元時期方井。

考古

考古:  專家發掘的陶器。

古錢幣

古錢幣:  錢幣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

一口井 承傳香港歷史

2014年04月20日

none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

繼2008年在前啟德北停機坪發現龍津石橋和前九龍城碼頭遺蹟後,早前在啟德發展區內,考古專家在港鐵沙田至中環線(大圍至紅磡段)的聖山北研究範圍,發現了由宋元時期到20世紀60年代的遺蹟遺物,其中一口屬於宋元時期且保存狀況良好的方井,更是首次在香港發現,顯示1,000多年前在啟德區內已有人居住。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宋皇臺」刻石及聖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砌割和移平,用以擴建啟德機場,以及有關宋帝於聖山及附近活動的傳說。學術界方面,學者屈志仁教授早於70年代已發表在這地區發現的宋式陶瓷。沙中線鐵路發展項目,正好提供契機透過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的機制,為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作一個系統性的審視。

 

已審批的沙中線(大圍至紅磡段)環境影響評估報告顯示,沙中線工程可能影響在聖山北潛藏的考古遺存。因此,港鐵按環境許可證規定,委託了考古專家於2012年11月開始在該處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歷時一年多至去年底完成。整個發掘面積約14,500平方米,並按現場的實際情況分為164個探坑/探方。

 

專家在其中一個屬額外調查範圍的探坑,發現了上文提及的方井,由於保存狀況良好,遂建議政府將之原址保留。去年底政府把這項發現通知了古物諮詢委員會。由於方井位於擬建的第五期基建工程內L9路原定行車道位置,為保育考古遺存,土木工程拓展署修訂了L9路的行車道走線,將之移離方井位置,以保育該方井並方便日後將其公開展示。同時,為了更好地保護方井,避免它暴露於空氣和受到自然侵蝕,政府先以保護物料覆蓋,再回填沙土及設立一個保護區,使方井在一個穩定的埋藏環境下得到保存。這種保護方法常見於內地和歐美,為將來重新開挖遺存提供了更好的條件。由方井的發現,以至原址保育方案的商議,都表現出政府各相關部門合作無間,盡力為我們的都市建設與文物保育取得雙贏的解決方法。

 

目前,在這口方井附近的一帶地方,並未發現其他考古價值相約而須原址保留的遺存。工務部門會在方井鄰近的道路工程施工前,聘請考古專家作進一步的考古勘測,確保工程符合文物保育的要求。

 

除了這口方井外,專家在調查和發掘工作期間發現了三個地層,包括形成於20世紀20至60年代、位處最淺的「填土層」、中間的「晚清民國層」及較深入地底的「宋元層」。「填土層」的遺蹟主要是建築或構建物的基建部分,與該段時期的房屋發展、填海工程或前啟德機場建設有關。「晚清民國層」則與當時的農業活動有關,例如灌溉溝、化糞池、灰坑及井。「宋元層」主要有房屋遺蹟、井、窯、墓葬及灰坑/垃圾坑等,反映了宋代在九龍城居住的人的生活痕跡。

 

港鐵委聘主持考古工作的考古專家對考古遺存完成詳細的紀錄後,檢走出土的考古遺物,以作進一步研究。初步統計分析,約有3,700件重要器物和1,000多箱(長555毫米、寬426毫米、高380毫米)普通器物,包括陶瓷器碎片、錢幣、鐵塊及木頭。其中錢幣的歷史可由現代追溯至唐代,例如公元621年的「開元通寶」、「元豐通寶」及「紹聖元寶」;晚清的「乾隆通寶」至現代的香港一仙(1926年)。

 

由於發掘到的考古遺存數量龐大,專家仍在進行研究和整理工作,全面的考古評估詳情將在最終報告發表。而方井的展示安排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研究,其中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案,是將方井與擬議的宋皇臺公園作綜合規劃,讓大家在觀賞建於18世紀、見證九龍城地區歷史的龍津石橋遺跡的同時,也可參觀這批由宋元時期到20世紀60年代的遺蹟遺物。

 

事實上,根據文物影響評估機制,所有新基建工程項目的倡議者和相關工務部門,均須研究工程項目會否影響具有歷史和考古學價值的地點和建築物。若有影響,便須進行文物影響評估、制定緩解措施及邀請公眾參與。上述啟德發展計劃的例子,正好說明即使涉及多項關係密切、規模龐大兼複雜的工程項目,政府在趕緊按進度分階段完成各個項目之餘,同時亦會盡力做好文物保育工作。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4月20日在網上專欄發表的文章。)



你的博物館網站 政府網上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