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內容。
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曾德成網誌:香港有古可考

2014年04月13日

none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

廣東省博物館今年初以來一直舉行的一個考古成果展覽,大受歡迎,參觀者絡繹不絕。展覽總題目名為「嶺南印記」,由粵港澳三地共同提供展品。展覽最吸引當地觀眾的,無疑是廣州南越王宮署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和系列文物;而由香港提供的一具遠古女性頭顱骨,也成為展覽中的亮點。

 

這具女性頭骨是在香港馬灣東岸出土的,該處發現了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墓地。1997年,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一同發掘,清理史前墓葬約20座,掘出有幾何印紋的陶罐和磨光的石器。其中15座墓裡存有人骨;能復原的頭骨兩具,為成年男女各一,約40歲。特別之處,是頭骨有拔牙現象,女性頭骨拔去了上頜一對門齒,據推斷,這可能與福建曇石山遺址和佛山河宕遺址考古發現的拔牙風俗有關聯。馬灣東灣仔遺址的發掘,為研究香港史前先民的情況帶來珍貴資料。

 

據考古學者的研究指出,拔牙風俗是遠古氏族社會的一種行為,拔牙年齡多在15至20歲之間,可能是作為成丁或者婚前的儀式。根據考古資料,我國遠古作為儀式的拔牙風俗,很可能開始於距今六千多年前。流傳的範圍,遍及我國東部至東南沿海包括山東、福建、廣東、香港、台灣等地,在各處的史前遺址中都有發現。香港馬灣東灣仔遺址的發掘成果,被評選為1997年中國十大重要考古發現之一,到2000年又被選進20世紀「一百大重要考古發現」。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教授上月在一篇講話裡指出:「目前,香港地區存在數以百計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址,但香港只有很少數的考古學者,香港各大專院校也無考古專業學系。」沈校長的講話,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共建「中國考古聯合研究基地」的成立典禮上發表的。預期考古聯合研究基地成立後,對考古學在香港的發展將有重大的學術意義。今年97歲的饒宗頤教授,得悉成立考古聯合研究基地的計劃,即十分興奮地為之題字。

 

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通過轄下的香港歷史博物館和古物古蹟辦事處,一直積極推動考古工作。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常設展覽,就展示了超過500件香港的重要出土文物。

 

香港歷史博物館亦經常與珠三角地區的文博和考古單位開展交流。像「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就是粵港澳合作舉辦,全面展示過去數十年來三地的考古成果、考古技術的進步及公眾考古的發展。展覽匯聚三地的重要考古出土文物,在三地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回顧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粵港澳地區在文化上的連繫,藉此認識嶺南文化底蘊,意義重大。除展覽外,三地還共同編寫了一冊圖錄。這展覽將於今年6月至8月移師至香港歷史博物館;9月至明年1月到澳門博物館舉行。

 

(以上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4月13日在其網上專欄發表的文章。) 



你的博物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