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Facebook Twitter Sina Google Plus

黃錦星:廢物處理刻不容緩

2014年02月01日

none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

淑雲:

 

今日是大年初二,首先祝你和家人龍馬精神,萬事勝意!

 

還記得你和家人去年暑假在香港,我們剛推出「惜食香港」運動,承宇很喜歡「大嘥鬼」的宣傳片,還把宣傳歌rap得琅琅上口,我們一起外出用膳時,他又叫大家不要「眼闊肚窄」,看來他一定十分愛惜食物。

 

「惜食香港」運動自去年推出以來,大大提高了市民和工商業界對廚餘的重視。但畢竟香港每日約有9,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當中廚餘佔了約四成。為了應對廢物管理的挑戰,我們去年五月發表了《香港資源循環藍圖》,闡述本港未來十年在廢物管理方面的整全策略、政策措施和行動時間表。

 

我上任一年半以來,經常有不同人士,包括議員、業界、朋友以至市民都向我表示,本港社區已不時舉辦減廢宣傳活動,「惜食香港」運動又鼓勵大家減少廚餘,不少民意調查也指出主流民意是支持未來實施廢物按量徵費,但他們有時會問為何本港仍需要擴建三個堆填區,以至興建焚化爐?源頭減廢固然是我們藍圖的重點,我自己也身體力行,但面對要700多萬人的移風易俗,需要時間才見成效。實事求是,所謂「遠水不能救近火」,我們需要有適當的末端處理設施,包括堆填區和焚化爐,才足以應對本港每日產生的廢物。另外,目前建築廢料回收率雖然已達九成半,但仍然有5%需要運往堆填區棄置,因此堆填區是有多種功能,有實際存在需要。

 

上次我也跟你提及,香港的三個堆填區,都會在未來兩至六年內逐一爆滿。你當時問我,擴建堆填區是必要嗎?堆填區實在是香港廢物基建不可或缺的一環,支持當前整個市政衞生系統。在過去多月來,我和同事都跟相關地區人士保持密切溝通,政府亦盡了很大努力以回應社會訴求,包括「兩加兩減」的四方面,即是(一)加強與地區溝通和共同監察,包括成立地區聯絡小組;(二)加強社區發展的關顧,如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了活化已復修堆填區計劃,加快及更富創意地善用相關土地,回饋社會;(三)減少陸上運輸廢物的影響,如善用水路、善用廢物轉運站及改裝私人垃圾車的密封性等;(四)長遠而言,減少堆填區的壓力,包括推廣惜物、惜食、減廢回收,並於今年開始就末端廢物處理設施作全港性長遠規劃,包括選址、技術等等,都會全面均衡考慮。

 

有朋友問,香港可否加快加大興建現代焚化爐,那就可以減少或避免擴建堆填區了?事實上,世界上所有先進大城市都有轉廢為能的現代焚化設施,包括鄰近的澳門,不過這些建設需要長時間規劃和部署,香港的首座焚化爐已規劃十多年以上,若今年落實撥款及興建也需要八年時間後才完工投產,它的處理量每日約3,000公噸,即相等於三成的生活垃圾,可見堆填區仍是未來數年香港固體廢物的唯一出路。

 

然而,我們很理解焚化爐對健康等各方面影響的關注,所以我們去年安排與離島居民一起前往參觀澳門的焚化爐,他們除親身體會到這些科技是相當先進、成熟,能妥善處理廢物外,還了解到焚化爐附近數百米內的居民也接受到這項設施。我在今年三月初也會與立法會議員到歐洲考察當地轉廢為能設施,當地政府使用這類設施已有幾十年歷史,此行希望加深大家對這類設施的認知。

 

你或許又會問,為何以石鼓洲作為焚化爐的選址?我們需要明白,這個項目已有十多年的規劃和環評等的背景。另外,我們需要考慮如何平衡全港的分布和兼顧各類末端廢物處置設施的安排。這些設計在香港東、北、西,和南面石鼓洲,形成較平均布局。長遠來說,我們會考慮更多不同的選址和科技。當然,政府的政策基線是確保公眾健康,所以在設計標準、選址和距離上也有一定保證,並會有相當高的運作監測安排,包括空氣監測站,以及與當區人士及專家共同監測,令資訊具高透明度,釋除居民不必要的疑慮。為逐步減少對堆填區的依賴,以高規格的科技興建焚化爐有實際需要。另外一提,石鼓洲與鄰近長洲有數公里的一海之隔,相比澳門當地的焚化爐與民居幾百米的距離,我們有更好的優勢。

 

香港的廢物處理情況相當嚴峻,主要原因是人均廢物生產量遠較亞洲其他先進城市高。雖然我們正增加對回收的支持,但始終都會剩餘有幾成垃圾,末端處理不外乎焚化或堆填。作為負責任政府,我們必須向社會清楚說明這危機,同時抓緊時間讓社會討論。政府將於本月下旬向立法會提交擴建三個堆填區以及興建首座焚化爐的建議,即「三堆一爐」的建議。廢物處理基建的議題,由上一、兩屆政府至現在,已經討論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議而不決,而現行基建的容量正快將飽和,這些末端廢物處置設施上馬,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希望全港市民理解及支持。

 

你下次回港時,我們要再聚一聚,交流你當地在環保方面的進展,並嘗嘗我的「惜食」菜譜。

 

祝生活愉快,別做「大嘥鬼」!

 

(以上為環境局局長黃錦星2月1日在香港電台發表《香港家書》的全文,標題為本網站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