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圖片

值得學習: 李小龍女兒李香凝表示,父親雖已去世40年,但其人生哲學,仍然值得今時今日的年輕人學習。

圖片

經典場景: 展覽重現李小龍電影的經典場景,如電影「死亡遊戲」和「精武門」中的日本道場等。

圖片

首次展出: 李小龍在電影拍攝期間親筆繪畫的武打場面手稿,首次在香港展出。

圖片

偶像足跡: 英國李小龍影迷James受李小龍影響,12歲開始學習詠春,指李小龍的哲學很有啟發性。

圖片

童年回憶: 本地李小龍影迷麥先生,十歲時在戲院看電影「猛龍過江」,震撼的場面令他深受感動。

圖片

一代宗師: 台灣青年阿峰(右)是截拳道第二代弟子,他專程來港參觀展覽,希望一睹李小龍這位截拳道宗師的昔日風采。

李小龍哲學啟發年輕人

2013年09月01日
   香港文化博物館現正舉行紀念李小龍逝世40周年的「武‧藝‧人生 --- 李小龍」展覽,展出600多件珍貴的李小龍文物,其中400多件由李小龍基金會借出。身兼基金會會長的李小龍女兒李香凝,接受《政府新聞網》訪問,講述如何從武術、哲學、電影等多方面,了解李小龍的精彩人生。
 
   走進「武‧藝‧人生 --- 李小龍」展覽,會看見熟悉的黃色運動服、雙截棍、三截棍和沙包等展品,感受到李小龍對武術的熱愛,視之為生命的一部分。
 
   李香凝表示:「父親生前說過,他一生所學,都是透過研習武術獲得的。就是要考驗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威脅,有著核心力量就能令技術大大增強。」


反思傳統創截拳道
 
   李香凝特別介紹一件李小龍最珍惜的展品,一個手掌般大小、1966至67年間製作的墓碑擺設,它和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大有淵源。
 
   1964年,李小龍代表「振藩國術館」和武術家比武,他雖然勝出,卻有深刻的反思。李小龍認為傳統武術門派既有的理論、招式和門規,限制了武術發展,所以找人製作這小個型墓碑,喻意追隨傳統武術門派的習武者,最終會因故步自封而走進死胡同。李小龍亦是在這時期,創立截拳道,標榜「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不被固定招式所束缚。
 
   李香凝說:「父親創立截拳道,認為一位全面的武術家,不應受任何風格或招式限制,而是着重簡單、有效、強勁的攻擊,自由發揮自己的打法。他用這套武術哲學,從精神和肉體上不斷磨練自己,從他的電影中,可以看到他驚人的力量,從深處爆發出來。所以李小龍離開這麼久,仍然這麼重要,仍然有人談論,啟發世上不同的人。」
 
   台灣青年阿峰,出生時李小龍已經去世,但深受李小龍武術哲學的影響,並學習截拳道,更專程從台灣來港,希望在展覽中一睹這位截拳道宗師昔日的風采。
 
   阿峰說:「我是第二代弟子,截拳道是一門速度很快的武術,動作很小、很簡單,我很喜歡這種武術,很輕鬆、不費力就可以打倒對手和保護自己。能看到昔日李小龍先生練武的器材,令我十分興奮。」
 
展覽重現經典場景
 
   李小龍曾經修讀哲學和心理學,他的人生哲學,亦為後世景仰。李香凝說:「李小龍主要的人生宗旨就是實現自我。他曾說過,要做自己、表達自己、相信自己,而不是去尋找一個成功的人物去模仿。」她表示,雖然父親已去世40年,但他的人生哲學,仍可啟發現今的年輕人。
 
   深受李小龍影響的還有來自英國的James,他12歲開始學習詠春,計劃參觀展覽多次,從多方位了解自己的偶像。「李小龍的一生十分精彩,從電影巨星轉為鑽研武術和哲學,可說是眾人的啟蒙老師。」
 
   展覽亦重現李小龍電影代表作的多個經典場景,有「龍爭虎鬥」中與石堅生死決戰的鏡室、「精武門」的日本道場,亦有「死亡遊戲」和「猛龍過江」的打鬥場景。
 
   每個場景都展示當年的電影宣傳品,以及部分李小龍在拍攝期間親筆繪畫的手稿,都是首次在香港展出,可見李小龍在拍攝前,會用簡單的圖畫,細心構思他和對手的一拳一腳,可謂製作認真。
 
   本地李小龍影迷麥先生,十歲時在戲院看過電影「猛龍過江」,回想李小龍打敗羅禮士的一幕,全戲院觀眾站立拍掌,震撼的場面令他深受感動。數十年來,他致力搜尋李小龍的資料,在展覽中亦收獲豐富,發現不少從未見過的展品和未曾聽聞的事,他說:「原來李小龍喜歡小動物,未看展覽前,我都不知道。」
 
   展覽為期五年,詳情可瀏覽專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