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內容。
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專業用心的「地下秩序」

2015年08月23日

香港是一個人口高度密集的國際大都會,除了需要在地上有良好的城巿規劃,亦同時需要龐大而精密的地下設施,以維持我們城巿的安全和有效運作。這些地下設施包括各類各司其職的管道,分別為我們供應食水和沖廁水、排洪、淨化和排放污水;另外,亦有一些創新的地下工程,為我們鞏固斜坡,以及為我們開拓岩洞和地下空間以增加土地資源。雖然我們日常並不能經常看見這些地下管道和設施,但它們就像我們體內的「血管」一樣,默默地支持著我們這個城巿的有機運行。

 

最近,港台製作了一連八集的紀錄片《地下秩序》,當中有六集介紹到發展局轄下渠務署、水務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工作和相關設施,內容深入淺出,更同時讓我們有難得的機會一窺許多地下設施的面貌,實在值得我向大家推介。由於節目內容非常豐富,我只能簡單扼述其中幾集的重點,同時藉此機會感謝一眾專業部門同事一直以來的努力不懈和默默耕耘。

 

「下水之道」

這集主要介紹了我們如何善用地下空間,建造蓄洪池、雨水排放隧道等設施,減少巿區水浸的風險。眾所周知,很多舊區的雨水排放系統,大多都是在數十年前修建,難以應付暴雨下的排水需要,但要在繁忙的街道下進行擴建或改善工程亦非易事。於是,我們想到「截流」和「蓄洪」的解決方法。「截流」即是在山邊建造雨水排放隧道以截取上游山區的雨水,再經分支隧道流入靜水池再流入大海;「蓄洪」則是利用地下空間建造蓄水池,把過多的雨水暫時儲存起來,兩個方法都可減低巿區水浸的風險。在節目中,我們可以難得地看到這些雨水排放隧道和蓄洪池「洩洪」時的情況,讓大家感受到大自然和雨水的威力,亦不難想像假若我們沒有這些地下基礎設施,暴雨可能為我們巿區帶來的損害。

 

「深道排污」

這集介紹了香港的污水處理策略,以及本港最大型的排污基建—「淨化海港計劃」。節目帶我們進入全港最深的地下工程項目—「淨化海港計劃—第二期甲工程」的21公里排污隧道,我們可以看見工人如何在海平面下160米(即約相等於怡和大廈的高度)工作,包括在鑽挖時用灌漿的方法防止大量的地下水滲入,任務確實殊不簡單。我衷心感謝渠務署的同事努力完成這項工程,預計「淨化海港計劃—第二期甲工程」可於今年內投入運作,屆時我們維港的水質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

 

「流水.作業」

這集介紹了水務署如何建設輸水網絡、維修清洗配水庫和日常監察水管測漏、防漏的工作。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攝製隊爬入直徑不足一米的地下水管內部,拍攝我們的工人如何利用玻璃纖維塗層修復水管內壁的情況,減少水管漏水的風險。要在如此狹窄密閉的空間長時間工作,為的就是幫助我們防止珍貴的水資源被浪費,讓我在此向一班勞苦功高的同事衷心致敬,亦感謝港台攝製隊的努力,讓我們可以難得地見到建造工人們默默為香港所付出的貢獻。

 

「山崩土淹」

這集介紹了土木工程拓展署所進行的防治山泥傾瀉工程,當中重點介紹泥釘和寶珊排水隧道。其中寶珊排水隧道利用創新方法,藉監控寶珊道一帶天然山坡的地下水位,以減低山泥傾瀉的風險。這些埋藏在山坡裡的設施,可能未必為一般市民所認識,但它們正默默地為香港的斜坡安全發揮效用,我亦藉此感謝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同事為香港的斜坡安全作出的努力。

 

上述四集已在過去一個月先後播出,大家可以到以下網址觀看: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subsurfacerules

 

《地下秩序》還有兩集將會分別談及土木工程拓展署正在進行的岩洞發展以及地下空間發展的研究,探討以此作為增加土地供應的其中一個長遠方法,將分別於本月27日和下月10日播出。節目會帶觀眾深入建於岩洞內的赤柱污水處理廠,又會帶大家隨我們負責研究地下空間發展的團隊到廣州考察。

 

這個系列的節目製作非常專業用心,拍攝手法富美感,圖像說明亦清晰易明,實在值得大家觀賞。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8月23日在其網誌發表的文章



東江水供港50周年巡迴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