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四項目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06月03日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今天(6月3日)宣布,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火龍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等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列入第3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特區政府將與活動的主辦團體密切聯繫,落實具體措施,以保護、推廣和承傳這些文化遺產。
 
     當局2009年9月向國家申請該4項目列入第3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項目皆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界定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
 
     曾德成表示,有關項目具有鮮明特色和文化價值,在現代化都市中,仍能在地區社群內世代傳承,並繼續發揮凝聚社區的功能,實在難能可貴;成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顯示它們的文化價值得到肯定和認同。
 
     他說,政府繼續致力保存和推廣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鼓勵民間參與,令香港的文化傳統得以延續和發展。當局正就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預計2012年完成,屆時可根據普查資料制訂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有助制訂更全面的具體保護措施。
 
     長洲太平清醮活動已傳承了百多年。據島民相傳,清代晚期,長洲曾發生瘟疫,島民死亡枕藉。為求消災,居民延請高僧喃嘸,在北帝廟前設壇拜懺,超渡水陸孤魂,更奉北帝神像綏靖遊行街道,之後,瘟疫果然停止。自此以後,島民每年皆舉辦太平清醮,酬謝北帝神恩,保境平安。
 
     每年端午節,大澳3個傳統漁業行會,即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均舉辦傳統「龍舟遊涌」宗教活動。3個行會成員於農曆五月初四早上划着龍舟、拖着神艇,到大澳4間廟宇「接神」,請出代表楊侯、天后、關帝、洪聖的小神像,接返各行會供奉祭祀,並於翌日端午節進行遊神活動。儀式活動過後,會把小神像送返各廟宇。這項獨特的祭祀活動已傳承了逾百年。
 
     大坑舞火龍活動亦有百多年歷史。大坑本來是條客家村,據傳於1880年,大坑曾發生瘟疫,為消災滅瘟,村民紮作一條龍,上面插滿香枝,在中秋前後,即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舞動着火龍繞村遊行,以及燃燒爆竹,之後,瘟疫果然停止。
 
     香港的潮籍人士約120萬人,他們積極傳承潮汕的人文風俗。每年一度歷時一個月的中元節,旅港潮人均舉辦盂蘭勝會,於農歷七月初一起舉行,直至七月底止,至今已有百多年的歷史。主要活動是祭祀祖先及陰曹無祀孤鬼,包括鬼門關、燒街衣、盂蘭節忌諱、盂蘭節神功戲、大士王、平安米、福物競投等。


關愛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