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內容。
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借出「南極風鈴石」,供博物館展出。

生命之源

生命之源:  企鵝蛋可引發小朋友想象極地風貌,思考生命與環境的關係。

親歷其境

親歷其境:  大型投影屏幕13米闊,播放北冰洋考察片段。

登峰造極

登峰造極:  李樂詩前後18次探索南北兩極,四度登上珠穆朗瑪雪域。(李樂詩提供相片)

流離失所

流離失所:  人類活動令兩極冰雪融化,北極熊無冰可立。(李樂詩提供相片)

往事難忘

往事難忘:  李樂詩翻開畫冊,重溫極地之旅。

刻劃入微

刻劃入微:  李樂詩愛以畫筆紀錄極地冰川,融情入景。

極地緣 環保夢

2014年03月23日

踏遍南北兩極,登上世界之巔,極地探險家李樂詩目睹氣候變化,深信保護環境刻不容緩。20多年來,她四出奔走,矢志設立極地博物館,展出多次考察南北極及珠穆朗瑪雪域所得的種種資料,希望訪客從中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的影響,並反思香港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為環保出力。今天,夢想成真,香港首間氣候變化博物館終於落戶中文大學。

 

踏進博物館,中國第一艘極地探險冰船「雪龍號」的模型便呈現眼前。李樂詩探險南北兩極前後18次,希望藉破冰船的場景設計加強逼真感,讓訪客親歷其境,了解極地考察的工作環境。



一蛋一石  有始有終

「極地廊」展出李樂詩的隊衣、蒐集的岩石、化石、植物和動物標本,其中的皇帝企鵝蛋堪稱珍藏,是她1991年考察南極時由生物學家餽贈。「太開心了,考察人員不能帶走極地物件,但國家認可的除外。」

 

李樂詩說,小朋友看到這隻企鵝蛋,便可運用想象力,追蹤極地風貌。「由一隻蛋去追尋企鵝的歷史、環境的變化,從而認識極地的動物。作為考察隊員,要認識極地的一事一物,包括石頭和動物,因為一切互有關連。由氣候到海水,都影響極地的生物。」
 

鎮館之寶則是一塊重達數噸的「南極風鈴石」。李樂詩指,這種南極常見的「片麻岩」歷史悠久,大小孔口只要有風吹進,便會呼呼作響。「片麻岩」含「石榴石」礦物,打磨後可作手飾。「十多年前,我已看中這些石塊,當時放在上海極地研究所。我跟他們說,待我開館,拜托你送一塊給我,作為鎮館之寶。」

 

南極居所  複製重現

自1985年起,李樂詩多次隨中國考察隊出征南極,一去往往便是半年。考察基地的居所由貨櫃箱改裝而成,博物館也依樣複製,內裏擺設都由李樂詩悉心指導。

 

在亞熱帶的香港想像極地天氣,近乎夏蟲語冰。李樂詩仍保留一張13年前由南極長城站傳真回港的信箋,上書「香港酷熱之下,南極洲長城站卻是天寒地凍,雪花亂舞」。

 

歷次遠征,李樂詩愛以畫筆描繪隊友模樣、冰山形態、動物結構,以至野外考察所需物資,製成一本本極地畫冊。她原為廣告設計師、畫家兼攝影師,故主張以藝術包裝科學。「當時菲林要省用,沒有數碼相機。我一坐下來就畫。」

 

年逾七旬  永不言休

李樂詩自言平日沒有時間重溫這些往事,20多次考察拍下的三萬多張相片仍有待整理。她已71歲,還在中大講課,永不言休。「我注重學生的教育,再不傳承,就沒有時間了。趁我還記得,一定要把經歷講出來。」

 

李樂詩希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喚起年輕人的環保熱情,繼續極地科研,造福未來。「我的期望很大,首先要讓人們明白,地球不是只有香港。我希望學生放眼世界,有很多事情等待他們去做。

 

「他們可以當地質學家、探險家、冰川學家、氣象學家。香港不少青少年很具創意,可以發明更好的儀器,在極地考察。」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位於沙田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8樓,免費入場。查詢可電3943 9632或3943 3972。



綠色香港我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