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事件未嚴重影響投資者信心

2019年11月10日

最近外訪跟美英的金融界、投資界、商界、智庫、政府官員和監管機構代表會面,他們除了很關注香港近月的社會動盪外,更特別詢問香港的金融市場狀況,包括資金流向、港匯、銀行體系和股市等表現。

 

過去一年多,金融安全一直是我極為重視的課題,因為中美貿易和其他方面的摩擦,除了影響環球經濟,更會令金融市場變得更為波動。從多個外國經驗可見,受金融不穩影響的往往不單是大企業和中小企,更會牽連到民生和社會穩定,後果嚴重。為了確保金融安全,我們做了大量的防震和市場監控工作,故過去數月,即使社會比較動盪及不時出現惡意造謠,但香港的金融市場還是大致保持平穩。

 

本港股市恒生指數5月底是26,900點左右,上星期收市報27,651點,其間的起跌跟外圍股市大致同步。此外,港元匯率穩定,資金進出自由,亦未見顯著外流;銀行體系運作暢順、流動性充裕,顯示近月社會事件並未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

 

資金及投資者仍選擇停留在香港市場,某程度反映了他們對香港市場的信心,除了印證我們一直致力確保金融市場平穩有序運作的工作發揮效用外,更重要的是「一國兩制」的框架讓香港保持獨特的制度優勢和競爭力,以及國家一直以來給予香港的發展機遇和作為香港的堅實後盾。

 

金融服務業是最顯而易見的例子。作為一個生產總值 (GDP) 2.8萬億港元的經濟體,香港盛載着一個市值超過32萬億港元(相等於GDP的11倍)的股票市場,銀行業總資產值亦達24萬億港元( 約GDP的9倍),靠的是匯聚國際與內地的資金、企業及投資者。展望未來,如何進一步深化和完善無論是股票、債券或基金產品等兩地市場的互聯互通,將兩制之隔化成為兩制之利,以及利便更多香港的金融服務機構到大灣區開展業務,將是重要的課題。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上周三舉行了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公布的16項新措施當中,有數項旨在深化大灣區的金融合作,包括繼續提升港澳居民在內地使用移動電子支付及跨境開立銀行帳戶的便捷度,雙向跨境理財通及支持保險業發展的措施。

 

理財通將會通過兩地銀行體系雙向實施,為香港整個金融產業鏈,由理財產品開發、資產管理、銷售、風險管理,以至其他專業服務範疇帶來商機。資產管理公司可利用香港的平台開發、推出和管理理財產品,以面向內地龐大的投資者群,過程當中會帶動對香港金融和專業服務的大量需求,例如財資、託管、風險管理、審計以至法律等。香港的銀行也可以吸納內地客戶,通過分銷理財產品大大得益。

 

事實上,大灣區內城市人口超過7,000萬,是內地最富裕的地區之一,人均生產總值達23,000美元,媲美一些歐洲國家,而區內財富繼續以高速度累積,是不少資產管理公司覬覦已久的市場。理財通讓他們可以立足香港這個國際資產管理中心,迅速擴展在大灣區的業務。本港市場監管制度完善,且過去持續豐富的互聯互通機制已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礎,對國際資產管理公司或是內地居民而言,香港也是買賣多元化理財產品的理想試點。可以預期,陸續會有資產管理公司或金融機構,因此落戶香港或增加已在港的投資,這將有助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和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

 

面對內地和國際上其他城市的競爭,香港在「一國兩制」安排下的制度優勢,以及在中國發展進程中的獨特地位與貢獻,其他城市難以完全複製。這包括法治、司法獨立、社會開放自由、資金自由進出、貨幣自由兌換,以及人才、資訊、貨物自由流動。跟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一樣,香港是普通法地區,而且可以中英文並用,並有良好的法治傳統與實踐。近月香港社會秩序及安全受到嚴重挑戰,令投資者憂慮,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竭力止暴制亂,在事件平息後,繼續抱持居安思危的態度,辨清大勢,不斷調整和提升自己,努力跑在前面,我們的金融服務一定可以亮麗發展。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110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