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致光談數碼共融與福利服務

2019年3月17日

前言

 

我在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全職工作,是電腦程式編寫員(computer programmer),一做便三年,之後才進修社會工作。這就是我與資訊科技結下的不解之緣,推動社會福利服務的資訊科技應用及數碼共融(digital inclusion),亦成為我多年來學術研究及義務工作的一部分。

 

2001年初,我與一眾熱心安老服務的朋友成立了長者網絡發展協會,並推出專為長者而設的入門網站「老友網」(註1)。在2010年我更粉墨登場,為香港電台主持了一套八集的《數碼起義》,探討數碼科技對社會的影響。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便有一個相關的成功爭取項目。

 

為福利服務單位提供無線上網服務先導計劃

 

預算案一項相對比較少受關注的新措施,就是為福利服務單位提供無線上網(Wi-Fi)服務的先導計劃。我們計劃透過獎券基金撥款約2億500萬元,推行為期四年的先導計劃,為約1,350個社會福利署(社署)資助的非政府機構所營辦的服務單位,包括安老院、殘疾人士院舍、長者中心、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特殊幼兒中心等,設置無線上網服務設施及承擔相關的經常開支。社署亦會調撥資源,逐步為由署方營辦,包括各區社會保障辦事處及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等在內的約180個社福設施提供同類服務,預計每天有約10萬人次的服務使用者將會受惠。

 

聽起來,大家可能覺得無線上網算不上甚麼新猷,但對很多基層的服務使用者來說,能夠使用免費Wi-Fi可以為他們節省費用之餘,還可以提升其生活質素。大家試想像一下,一些居住在安老院舍的「老友記」將能夠利用免費Wi-Fi,與不論身處香港或海外的子女和親友以智能電話或平板電腦進行視像通話,把他們與家人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老友記」更可以上網接觸新資訊,為生活增添色彩。

 

另一方面,免費Wi-Fi亦有助推動社福機構使用更有效率及便利的數碼化設備及運用網上資源,以提升服務水平。就好像一些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的護理人員,可以透過無線感應器及數據系統,適時監測住客的行為模式及身體健康狀況,為他們提供適時的協助。合資格的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可以申請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藉此採購或借用一些需要Wi-Fi網絡的新研發科技產品,改善服務。這次為福利服務單位提供無線上網服務,亦可以說是為未來發展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註2)鋪設好所需的基建。

 

結語

 

建立共融的社會,一直是勞工及福利局(勞福局)的重點工作,在不同的政策範疇中,都有推動社會共融的元素。雖然推動數碼共融的政策嚴格來說屬於創新及科技局的工作範圍,不過要真正讓長者和弱勢社群藉數碼科技融入社會,卻少不了勞福局以及與我們密切合作的社會福利機構參與的分兒。因此,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先導計劃,為促進數碼共融踏出重要一步。

 

(註1)長者網絡發展協會已合併為長者安居協會的一部分,「老友網」的發展仍是長者安居協會的服務之一。

(註2)互聯網指連在一起的網絡;物聯網則指通過互聯網把裝置和設備連在一起,讓他們互聯互通與互相交換資料並作出所需的指令。大家日常使用的八達通、門卡等運用無線射頻識別(RFID)的技術,可說是物聯網的早期產品。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事務局局長羅致光3月17日在網誌撰寫的文章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