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業傳承與創新

2018年10月7日

建造業與音樂表面看來互不相干,但糅合在一起卻令人耳目一新。上周我在香港建造學院開幕典禮上,欣賞到多位年輕學員,利用建造業的常用工具,包括鋁梯、不同大小的油漆筒、水管…等,即席合奏一曲敲擊樂。他們的表演有型有款,充分展現創意,將現實與藝術完美地糅合。

 

在當天的開幕禮上,無論司儀、音樂表演者抑或是分享工作體會的年輕人,都是建造業培訓課程的學員或畢業生,他們的分享正好展現了建造業培訓的演進,讓人眼前一亮。香港建造業的培訓工作歷史悠久,我在80年代初,曾在當時的建造業訓練局擔任會計主任和秘書。當時正值香港基建急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學員主要是男性,培訓課程設計也集中在工藝技術傳授。時至今天,相關的培訓工作已更多元化,除了專業技術及工程監督與管理等課程外,還增添創新建造科技的應用以及全人教育的元素,並且透過「專工專責」和資歷架構認證,讓行業更專業化,為入行的年輕人搭建事業發展的楷梯。

 

雖然建造業培訓課程的內容及行業技術一直在更新,但不變的是那分薪火相傳的傳承與工匠精神,竭力將建造工藝傳承給下一代,要求工作與產品都做到最好、精益求精。在開幕禮上分享的學員和工作多年的畢業生,都公開感謝在校的老師兼師傅,看到他們的師徒情誼,着實令人感動。

 

昔日的地盤師傅與管工是「男士天下」,今天,卻又不乏女性擔任地盤監工與經理,地盤工作已由予人幹粗活的印象,轉向專業化。隨着業界、政府和建造業議會多年來的努力,現時建造業工人的薪酬待遇、事業前景及工作環境,持續改善;行內許多工種,工資水平不俗,且具晉升前景。工地環境亦較以往安全及整潔。

 

未來五年,本港整體工程建造量將維持平均每年2,500億至3,000億水平,包括大量公私營房屋建設、多個醫院發展及重建計劃、新市鎮擴建、機場第三條跑道等,建造業人手需求非常殷切,從業員也因而擁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我相信,建造業的大趨勢是從業員將不會再單單講求「食力」,而是更多的要求「食腦」,追求更高的專業水平,更高的工作「含金量」。因此,政府會繼續支持建造業議會的工作,為業界的年輕人提供更多優質培訓機會,提升從業員的專業水平和形象。剛剛開幕的香港建造學院便是一個例子,學院會為學員提供達資歷架構水平的文憑課程,鋪設明確的晉升階梯。學院亦不只是提供單純的職前工藝培訓,而是涵蓋全人教育元素,包括運動科目和義工服務,讓學員得到全面和正面發展,從而培養對行業的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感。

 

此外,雖然香港基建及樓房建造在國際屬先進水平,但具體施工方法及應用創新科技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因此,我在擔任發展局局長時,便與建造業議會構思成立創新及科技應用中心,為建造業界提供本地及海外嶄新技術資訊,協助中小企引進有關的新技術。中心已於去年底開幕,相信長遠有助提升香港施工質量的水平、效率和安全。

 

早前我在預算案撥出十億元成立的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亦在上周開始接受申請。數千間合資格的建築公司或顧問公司,特別是中小企,可以就購置和使用建築信息模擬(BIM)、組裝合成(MiC)、鋼根預製組件、自動化機械及數碼科技等設備和技術,申請相關資助,資助比例可達七成。如果新產品是由本地研發,資助比例更高達七成半。基金亦會支持從業員和修讀相關學科的本地學生,參與建造科技培訓及考察活動等。

 

政府亦會發揮帶頭作用,由今年起3,000萬元以上的工務工程項目必須採用BIM;同時,政府也會要求部門更多使用鋼筋預製組件,希望可以起到示範作用。最近,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便是首個採用MiC建築法的工程項目。

 

透過從業員的培訓、行業技術創新與提升,以及政府採購政策的調整,我們希望與業界攜手,推動行業朝更專業、更創新、更有效率和更安全的方向發展,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持力量,也為建造行業的從業員提供更好的事業前途。

 

(以上是財司司長陳茂波10月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