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添新趣 良師樹楷模

2018年9月16日

作育英才,是為人師者的抱負和使命。隨着社會變遷,教學方法與時俱進,由幼稚園到中學,不少老師致力提升課程,增添趣味,讓學生快樂學習。本屆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獎項得主中,三組老師在幼稚園教育、體育學習領域、科技教育學習領域卓有建樹,春風化雨,潤澤學子心田。

 

多元學習 發揮創意

 

幼稚園教育課程分為語文、幼兒數學、個人與群體、藝術與創意、體能與健康、大自然與生活共六個學習範疇。以日常活動為引子,老師可把不同範疇融為一體,為學童帶來豐富的學習經歷。

 

在東華三院高德根紀念幼稚園任教的楊淑儀、李素娟、黃寶儀熱心教育,一起制訂校本綜合藝術課程,以繪本故事書衍生不同活動,讓學生學習音樂、形體舞蹈、視覺藝術等。在說故事環節,師生更為書中主角設計新衣,甚至創作兒歌,讓兒童在遊戲中學習,為幼稚園教學提供良好示範。

 

黃寶儀說,小朋友富想像力,可從活動中學習溝通和創作,表達個人所想,以至接納自己與他人相異之處。

 

「學童最大的收穫是可以表達自己。我見過一位小朋友,他個性是比較安靜的,參加活動時卻變得開心,樂於與人分享。這種改變,他也帶到家裏去了。」

 

變革項目 重拾自信

 

學習要有動力,除為追求好成績,往往也與信心有關。以體育為例,一些學生開始時受過挫折,接不到球、上不了籃、得不到名次,可能很快失去自信。在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任教的馬嘉俊、余志恒對此感受至深,決心重整體育課程,從學生興趣入手。經過八年努力,校內體育氣象一新,學生對學校更具歸屬感。

 

馬嘉俊說,部分學生小學時在羽毛球、籃球等傳統運動中表現遜色,遭人取笑,把挫敗感帶到中學。他記得某一節體育課,逾半男學生都沒帶運動服,詢問之下,才知道背後原因,原來他們並不以運動為樂,也欠缺目標。

 

為打破惡性循環,兩名老師由台灣引入新興運動躲避盤,所有同學從零出發,重新學習。比賽分為攻擊方與防守方,守方隊員在躲避盤未落地前全力搶接,漏接或被擊中即判出局,勝負以賽事結束時雙方在內場的選手數目決定。

 

躲避盤校隊隊長黎杓楓坦言,參加這項目後,他可謂判若兩人。「我曾有專注力不足問題,覺得事事不如人,直到我接觸這項運動,才發現自己也不差,可做到別人的要求,甚至比預期好。起初我以為跟隊友會合不來,但我慢慢學會溝通,人際關係變得更好。」   

 

科技教育 跨科實踐

 

科技日新月異,要用於推動跨科學習,讓學生掌握知識,成為老師必須面對的課題。STEM涵蓋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四科,與其他學科看似無關,但只要運用得宜,實有互補之效。

 

針對這一點,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一中學三名老師大加發揮,提高教學成效。李彬是其中一員,在他們的實踐中,即使指導學生拼寫英文字,科技也可派上用場。

 

「例如單純叫他們拼寫蘋果的英文字APPLE,學習動機會比較低。我們把蘋果實物拍下,運用擴增實境技術,撥亂其中各字母次序,再要學生更正,這樣他們的學習動機就提高了。」

 

該校校長簡偉鴻表示,每項創作需結合不同範疇的知識,科技並非只是鑽研電腦、編寫程式那麼簡單。STEM能訓練學生串連不同知識領域,再將意念化為真正產品,這點尤其重要。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