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放資源 推進創新科技發展

2018年8月17日
科學平台
科學平台:

林鄭月娥(前排左)在香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會成立儀式暨香山科學會議閉幕式上致辭。

陳冬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聯辦副主任)、陳林部長(中聯辦青年工作部部長)、李德毅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高文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楊強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香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會理事長)、Nancy(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教授)、Sunny(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查毅超博士)、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今天我非常高興及榮幸能出席香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會的成立儀式暨香山科學會議的閉幕式。我首先恭賀香山科學會議取得圓滿成功,也預祝學會往後的工作取得巨大成績。

 

香山科學會議是我國科學發展的重要平台,在1993年創立到今年已經是25周年。這個平台是由國家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支持成立的,這兩個機構都是我國推動創科最重要的力量。所以一年前,當我出任行政長官,並選定要在本屆政府推動香港的科技創新工作,我首先就是去拜會這兩個重要機構。一年來,我已經跟科技部原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教授見過三次面,與今年上任的王志剛部長上月也見過面,與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教授也見了兩次面。我們在他們的支持下做了不少事情,而他們給我的鼓勵是香港科技發展大有可為,因為香港擁有多家世界級的大學,我們就處於其中一所世界級、非常年輕的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也有很雄厚的科研實力、健全的法治、司法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在香港,英語基本上比較普及,我們也有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營商環境,能夠吸引國際一流的科研機構,匯聚全球的創新資源,再加上我們毗鄰有深圳,有其他廣東省的城市,他們有科研成果轉化的實力和先進製造能力。再回到香港,我們就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提供的投融資平台。這些因素就締造了比世界其他灣區更完備的創新科技環境。

 

我們在過去一年做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各方都同意,我們其中在大灣區一個戰略定位就是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當然,到目前為止,這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規劃綱要還沒有出台,但是裏面談到全球具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概是這樣說的:這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它必須要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加強創新平台建設,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動力和支撐的經濟體系,扎實地推進全面創新改革事業,充分發揮粵港澳科技研發及產業創新的優勢,破除影響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瓶頸和制約,進一步激發各類創新的主體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的策源地。

 

談到這個瓶頸和制約,最近有幾個瓶頸和制約我們都破除了。一個是今年5月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關心、親自批示下,當然也是回應24位本港院士,包括Nancy寫的信,實現了資金「過河」,那是容許香港的大學科研機構能直接申請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計劃,也讓申請的資金能夠在香港應用,也就是我剛才說的資金「過河」這個安排。這個支持對我們是有一個很大的突破,但是最重要的可能還不是甚麼資金「過河」這個安排,而是習主席批示下這一句話,習主席說:「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是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有了習主席這句話,我們推動的工作就無往而不利。

 

除了有中央的支持,特區政府還是要積極作為的,所以我在去年10月,公布了我首份施政報告,裏面就與楊偉雄局長提出了我們要從八大方面推進香港的創新及科技的發展。由於我們的工作都寫進這個名為《創新香港》的刊物裏,我不重點談了,希望各位也看一看。在兩年之間,我們投入了780億港元來支持有關的工作,往後需要更多的資源,我們再投入,這個是很重要的投資。另外,為鼓勵企業也投放研發的開支,我們有一個稅務的修訂建議,我相信在今年年底前可以在立法會通過,鼓勵企業投放研發開支,我們給它們一個更好的扣稅安排。

 

更令人興奮的,就是我們做了一年工作,我每一次到海內外訪問見到一些與科研有關的企業、專家,他們都說香港很重視科研、很認真,所以對我們香港現在的科技創新還是蠻有信心的,我覺得這是對我們一個很大的鼓勵,尤其是在我們的工作裏,其中大概100億港元就是放在建立兩個平台,一個是有關醫療科技的創新平台,一個是有關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的科技創新平台。這兩個平台我們做推廣的過程裏,真的有很多人很有興趣,好像今年6月,我跟楊局長到法國就見證了香港大學醫學院、科技園公司和法國非常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簽署了一份備忘錄,在我們的醫療科技創新平台成立一個中心。兩天前,我到北京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首次全體會議後,全體會議確立了我剛才所說,很支持大灣區成立和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也支持一些具體的項目,其中具體的項目就是中科院將在香港成立一個院屬機構,也把廣州的生物醫藥及健康研究院和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落戶到我們兩個平台,往後他們就會跟本地各個科研專家合作研究。

 

我公布的還有另外兩個成果,一個是科技部跟我們的創新及科技局將簽署一個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的安排,我估計應該可能在下月王志剛部長到香港訪問時,就可以簽這個合作安排。這個合作安排的範圍非常廣泛,從研究、研發到轉化、科普的教育、人才的培育、青年的工作都包括在裏面。這個跟中央部委簽一個合作安排已經是我上任後的第四個範疇---我們先後在「一帶一路」跟發改委簽了一個合作安排、跟當時的文化部簽了一個文化合作的平台、也跟當時的旅遊局簽了一個有關旅遊的合作安排。我們覺得這個合作安排給了我們很好的基礎,往後跟科技部有進一步的交流、合作。

 

另外一個具體的成果,也是得到中科院的支持,就是按着香港的建議,在香港成立一個大灣區兩院院士的聯盟。香港真的是一個福地,我們的地方不大,剛才楊強教授說我們在人工智能的貢獻很大,我們在香港的兩院院士有40多位,以密度計算可能是全國最密的,在粵港澳我們肯定是兩院院士密度最高的區域,成立了這個兩院院士聯盟就能加強各院士的互動,也能共同研究或是共同做一些跟社會其實非常接近的工作,一些教育的工作、一些培育的工作,而且中科院也同意讓在香港成立的院屬機構提供聯盟的秘書處,我覺得這個應該是非常積極、非常有意義的成果。

 

當然我們做大事情的時候,往往也要看一些小的事情、一些配套。這幾天也有一些其他的配套措施已經公布,一個是昨天國新辦安排了一個公布,讓香港在內地常住的人,有的時候我們的科學家還要過去住一段日子,就讓他們可以申請獲發一個居住證,有了這個居住證,我們香港人就享有三項權利、六項基本服務、九項便利。我看這兩天的反應,本地、內地香港人的反應還是非常積極的,因為為他們帶來很多方便。

 

另外一個方便的措施是今個月初我看報紙看到的,就是中央決定讓所有兩院院士往後在過關的時候有禮待,我覺得這個也是表示對於科學家的認同,我希望香港政府也考慮能做些甚麼的認同。還有一些我們在爭取的,一個就是當時好像是有一群科學家,也是政協、人大,寫了一個信,希望在稅務安排也能考慮科研人士,他們常常過境,不是不交稅,是他們本身是香港人,也是在香港就業、在香港打稅,但是他的研究工作可能需要他常常到內地去,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到深圳,這個183天的規定能不能稍為放鬆,這個我們在爭取。

 

另外就是剛才提到的人工智能。國家在去年就針對人工智能開發創新平台建設,委託了一些機構,包括商業機構,做不同範疇的人工智能發展。其實,剛才楊強教授告訴我們,香港也有一些做人工智能是做得非常出色的,所以我也在爭取能不能下一批委託,就委託一個香港企業做某一個人工智能範疇的建設。

 

第三方面的爭取就是要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的流動和區域的融合政策舉措,這個有很多事情我們都在做。

 

儘管我們是真的比較積極作為的政府,但是還是需要民間的參與,所以今天我很高興能見證香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會的成立。學會提出四個方面的「連接器」定位,其實跟我們特區政府提出的工作是不謀而合的,所以往後我們一定會緊密合作,推動官、產、學、研、用,還有是科普教育,特別是年輕人對科學的興趣。

 

剛才楊教授說,學會的英文縮寫是HKSAIR,我看到的時候就想,要是把I拿到HK以前,就是Intelligent HKSAR,所以我跟楊局長在努力把香港打造成一個智慧的特區,把香港特區政府變成一個比較有智慧的特區政府,這個其實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楊強教授剛才說我們已做得很好,其實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其中一個要做的事情是怎樣更大力地支持我們一些初創的企業研發,尤其是我的了解是,人工智能的發展是需要應用的、需要場景,商業機構有的時候很難提供這個場景,但特區政府是應該可以提供這個場景的,所以我也要求我所有的政府部門要協助提供這個場景。更好的就是政府可以出題,政府提一個問題,無論是經濟發展,或者是社會民生,或者是健康的問題,我們就出題,讓科學家為我們透過人工智能、透過機械人,為我們找到答案、找一個方案。所以總的來說,希望能夠用好科技,讓科技創新為香港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貢獻。

 

最後,我希望以習主席在今年5月28日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一段講話與各位共勉。習主席說:「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着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着人民生活福祉。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強烈的創新信心和決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於攻堅克難、追求卓越、贏得勝利。」

 

謝謝大家。

 

(以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8月17日出席香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會成立儀式暨香山科學會議閉幕式致辭全文)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