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土地供應選項公眾活動展開

2018年4月26日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今日展開為期五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提出18個選項供社會討論,以期在短中期、中長期增加土地供應。小組主席黃遠輝期望活動有助社會收窄分歧,建立共識,徹底解決土地房屋短缺的困局。

 

小組去年9月成立,目的是推動社會廣泛討論土地供應選項,凝聚最大共識,並提出整全建議,讓政府制訂開拓土地的整體策略。

 

黃遠輝今日在記者會介紹活動詳情時表示,小組檢視和評估本港土地供求情況及不同選項後,認為有18個土地供應選項具潛力提供額外土地,分為短中期、中長期、概念性選項三類。

 

四個短中期選項有潛力於未來約十年內提供額外土地,分別為:

 

  • 棕地發展:現時新界約有1,300公頃棕地,新發展區項目涉及約540公頃,可考慮發展餘下760公頃棕地。

 

  • 利用私人新界農地儲備:各大型發展商估計擁有不少於1,000公頃新界農地,社會可探討透過公私營合作模式,促使私人農地作更具社會效益的發展。

 

  • 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作其他用途:現時66幅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中,27幅由私人體育會持有,社會可探討在平衡這些用地對體育發展的貢獻和增加土地供應下,是否可釋放個別用地作其他用途。  

 

  • 重置或整合佔地廣的康樂設施:現時共有95個佔地廣闊、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體育和康樂場地,社會可考慮重置或整合個別設施,達到地盡其用。

 

六個中長期選項分別為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利用岩洞和地下空間、於新界發展更多新發展區、發展香港內河碼頭用地、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兩個試點。這些選項有潛力在未來約10至30年內提供額外土地。

 

概念性選項有八個,計有長遠發展內河碼頭用地和鄰近用地、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其他地點、增加「鄉村式發展」地帶的發展密度、於現有運輸基建設施的上蓋發展、利用公用事業設施用地的發展潛力、重置葵青貨櫃碼頭、葵青貨櫃碼頭上蓋發展、填平部分船灣淡水湖發展新市鎮。

 

黃遠輝表示,公眾參與活動首階段以公眾教育和宣傳為主,稍後會進行問卷和電話調查,收集市民對選項優次的意見。

 

小組會舉辦逾百場活動,包括四場公眾論壇、40場地區巡迴展覽、區議會工作坊、基層社區探訪、與持份者會面、青少年和社區外展等,並已製作書冊、小冊子和多條短片,詳情可瀏覽專題網站FacebookYoutube專頁。

 


回到頁首